中國故事|濕地“追鳥人”
2023-04-04 17:19:16 星期二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47歲的余煉是遼寧錦州濕地的一名“追鳥人”。他每天與灘涂、狂風、沙土為伴,追尋候鳥的足跡,忙碌在拍攝、觀測、救助候鳥的第一線,10年間救助鳥類超過2000只。

  時下正值候鳥大量遷徙季,以余煉為代表的濕地“追鳥人”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在他們的巡護、救助下,加上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珍稀候鳥感應春的召喚,從南到北,與濕地開啟一場“春天的約會”。

3月28日,余煉在鳥類監測工作的途中。 新華社記者 陳為 攝

  守護候鳥精靈

  “是黑嘴鷗的叫聲!”3月28日上午,巡護車急停在錦州東方華地城濕地公園一處淺灘,余煉一邊興奮地喊記者下車觀看,一邊循聲望去。平闊的水面上,兩只黑頭灰翅的黑嘴鷗一躍而上,發出尖尖的叫聲。

  余煉是錦州市野生動物和濕地保護協會的副會長,從2013年開始利用業余時間觀鳥、護鳥。聽聲辨鳥,是余煉十年來練就的基本技能。他常常側耳一聽,或輕輕一瞥,就能從叫聲、羽毛顏色、飛行姿態等辨出鳥的種類。他的胸前常挂著相機和望遠鏡,隨時隨地拍攝、觀測、記錄鳥類的數量和習性。

  余煉説,從錦州市內到濕地,一共有300多個候鳥觀察點,巡護一圈下來少説也要150公里。濕地風大沙土多,巡護車裏常年積著一層薄薄的灰塵。余煉也不在乎,中午餓了就啃饅頭、吃泡麵,在濕地裏一待就是一整天。

  “追鳥”十年間,余煉記錄下許多珍貴的瞬間:近14年來野生丹頂鶴首次到錦州濕地繁殖、瀕危物種黑臉琵鷺從稀客變常客、近千只東方白鸛在蘆葦蕩翩翩起舞……這些照片和數據成為當地林業部門動態掌握候鳥遷徙、了解濕地生態變化的重要依據。

  鳥拍得多、拍得好,余煉在“鳥圈”的名氣大了起來。許多人遇見受傷的鳥類,直接給余煉打電話求助。2017年12月的一個晚上,余煉接到電話,一只受傷的獵隼在遼寧興城市被發現,需馬上送到瀋陽猛禽救助中心醫治。

  余煉沒想太多,和護鳥志願者開了1個多小時的夜車,趕到了發現者家中。“剛看到獵隼時,它躲在房子角落,嘶吼、撲騰著,我們怎麼也捕捉不到。”余煉説。

  情急之下,余煉先用紗網將獵隼套住,再慢慢取出來。受到驚嚇的獵隼,用喙不斷地啄余煉的手。余煉只能忍著痛,一只手抓住獵隼的爪子,另一只手托著獵隼的腹部,緊急做了止血包扎後,又驅車連夜趕往瀋陽,安全送達救助中心。

3月28日,余煉在拍攝遠處水面上的候鳥。 新華社記者 陳為 攝

  見證生態變遷

  地處渤海北部、遼東灣西岸,錦州大淩河口濕地曾是鳥中“國寶”野生丹頂鶴自然繁殖地的最南端。可2008年以後,很少有人發現野生丹頂鶴繁殖的蹤影。

  “丹頂鶴不願來,主要是濕地環境變差了。”錦州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寶強説,由于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大淩河口濕地曾一度成為荒灘,鹽鹼化嚴重,植被稀疏。

  痛定思痛,多年來錦州市實施濕地修復、河湖水係連通等一係列生態修復措施。2020年4月,錦州市開始實施大淩河口生態修復項目,退養還濕,恢復自然生長環境。

  濕地的生態變遷,體現在余煉拍攝的照片裏。10年前,照片裏的東方華地城濕地公園還是一片荒灘。經過持續修復,這裏的蘆葦已成葦海,面積達22平方公里,是之前的4倍,越來越適合野生動植物的生活和繁殖。

  2022年4月,余煉在濕地公園發現了野生丹頂鶴繁殖的蹤跡。“那段時間,我直接住在濕地裏,和大夥24小時不間斷地觀測、守護繁殖的丹頂鶴。”余煉説,當年共有4對野生丹頂鶴在錦州濕地繁殖。

  時隔14年,野生丹頂鶴重新選擇在錦州濕地自然繁殖,表明這裏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質的改變。截至2022年,錦州恢復濕地974.4公頃,野生鳥類種類和數量成幾何式增長,有300余種候鳥選擇在此棲息繁殖。

  每次從濕地返回市區,余煉都會路過一片空地,幾輛推土機正將養殖池緩緩填平,有的地塊海水已經漫上泥灘,變成大大小小的淺水灘涂。

  “看著真高興,今年春天這些地方都能成為候鳥的樂園。”余煉説。

3月28日,余煉在拍攝遠處水面上的候鳥。 新華社記者 陳為 攝

  打造候鳥遷徙“綠色通道”

  瀕臨黃海、渤海,遼寧省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每年經過這裏的鳥類種數達370多種,種群數量達600余萬只。鳥類保護已成為這片土地上的共識,涌現出一批“追鳥人”。

  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祥追尋、守護了黑嘴鷗32年。自1991年成為首批黑嘴鷗觀測團隊成員,李玉祥就開始不斷觀測、研究黑嘴鷗,為當地濕地修復建言獻策。

  30余年來,盤錦市從設立保護站,到恢復8.59萬畝濕地,生態不斷向好。黑嘴鷗從千只變萬只,在遼河口濕地這個家園獲得了“新生”。

  距離盤錦200余公里外的遼西北票市紅村,全村人都在守護著一種候鳥——白天鵝。

  每年10月到來年3月,每逢天鵝“駐扎”紅村,村民李海峰和王朝輝夫妻倆就在河岸邊定時巡邏、撒食、救助。

  每當李海峰吹響哨聲,天鵝會成群結隊,像訓練有素的士兵向上游涌來。潔白的鵝群或遊弋覓食,或交頸相合,匯成春日裏一道美麗的風景。

  “有一年,一只天鵝被凍在了冰面上,我就踩在薄冰上,一點點砸碎周圍的冰塊,把它救了出來。”李海峰説,如今,在紅村附近棲息過冬的天鵝數量從2017年的數十只,增至450余只。紅村也擁有了美麗的別名:紅村天鵝灣。

  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又有“追鳥人”夜以繼日守護,引來更多的遠客“駐足”。在瀋陽法庫縣獾子洞濕地,每年有近2000只白鶴冒雪遷徙600公里,在此處停歇覓食;在丹東東港市,每年過境、棲息、覓食、越冬的各種鳥類達300多種,數量上百萬只。

  目前,遼寧濕地總面積達1916.22萬畝,已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26處、濕地公園40處、省重要濕地31處。人與自然、候鳥與濕地,在修復和保護中共生共融。

總策劃:趙丹平、顧錢江

監制:閔捷

統籌:衛鐵民

記者:武江民、張嘉琪、陳為

視頻:劉斌、陳為、張嘉琪、武江民

編輯:閔捷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遼寧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1
【糾錯】 責任編輯: 關溪涓
遼寧新聞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57112949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