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頁 要聞 輿情 圖片 專題 社會 論壇 娛樂 體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訪談
文化

林散之的書法究竟好在哪?

2022年09月07日 15:22:51 來源: 新華網

  ——寫在“散之風神·首屆中國書法學術提名雙年展”之際

  林散之先生被譽為“當代草聖”。今天,喜歡書法的人不知道林老大名的恐怕不多,但是,如果問林老的書法究竟好在哪?恐怕能説清楚的不多,如果再問:為什麼能被稱為“當代草聖”?恐怕能説出理由的就更少了,即便在書法界對林老書法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林老書法究竟好在哪?為什麼能被稱為一代草聖?

  我們説,如果一個書法家想成為一代名家,除去書法以外的因素之外,其作品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個人的面貌和風格,如果要成為大家或像林散之這樣被譽為草聖,那一定要在書法史上有所貢獻。就拿草書為例,書史上的張芝、二王、懷素、張旭和黃庭堅等無不如此,在此不再展開。我們今天就來談談林散之的書法,談談他對書法史有什麼貢獻?

  我們認為林老的貢獻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長鋒羊毫在生宣上寫草書。我們知道長鋒羊毫和生宣紙的出現和使用比較遲,大概要到明代晚期,它的出現起初是用於繪畫。長鋒羊毫的特性是蓄墨多、相比狼毫更加柔軟,蘸一次墨可以寫很多字,甚至一幅作品。生宣紙暈化效果好,墨色的層次變化豐富,表現力強,但這種筆和紙書寫起字來難度大,不太好控制。林老憑藉碑學的功力和獨特的筆法,不但運用於草書的創作,而且使用自如,臻於化境;

  二是中國畫及水墨運用於書法創作。林老是個有相當造詣的中國畫家,他將中國畫的皴法特別是水墨畫中用水、用墨的方法,以及新墨、宿墨和水的調和用於書法的創作之中,使書法的墨色有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變化,不僅墨分五色,而且還能清晰的看到運筆的軌跡和用筆的痕跡。古人創作的書法多在絹等熟紙上,沒有生宣紙的滲化力強,在中國畫水墨的運用下,林老的草書墨色變化大,線條更加豐富,感染力強;

  三是碑帖結合。碑帖結合是林老書法的內在理路,也是成就其高超水平的關鍵,清代碑學的興起,對中國書法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個過程就不做交代,具體一點説,林散之先生所沿着的晚清以來“碑帖結合”之路,是成就其書法貢獻最大的原因之一,他曾説:我寫了30年的漢碑才開始寫草書。所以,我們在他的草書線條裏看到了多種元素,其中和前人最大不同的是融入碑的用筆方法,呈現出的金石之氣,他是晚清民國以來“碑帖結合”之集大成者;

  四是裹鋒筆法的創造。長峰羊毫運用於生宣,一方面蓄墨多,能産生豐富的變化,但,另一方面因其筆毫較軟、缺少彈性,一旦筆毫倒下或散開就很難聚攏、彈起,也很難保持中鋒用筆,大大增加了書寫的難度。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林老創造了裹鋒的用筆方法,這在古人的大草中是很少見的;

  五是實現了中國傳統書法的審美理想。我們經常形容好的書法作品如錐畫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釵股,在傳統的書法裏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審美效果,但由於書寫工具和材料的限制很難充分的表現,使用硬毫毛筆和熟宣紙也很難充分的表現出這些審美理想。然而,由於林老的長鋒羊毫和熟宣紙以及水墨的運用,加上他有着堅實的漢碑功夫,以及獨特的裹鋒用筆方法,所以,在他的筆下淋漓盡致的對這些中國傳統書法審美理想得以充分的展現,虛處不空、實處生動、虛實相間、墨彩豐富,既有書卷之氣又富金石之美,是碑帖結合的深度融合。

  我們探究林老書法的成就和歷史地位,對當代書法的創新,書壇的現狀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書法的創新具有廣闊的空間。書法發展到今天,歷史的積累越來越深厚、越來越豐富,所以要有所創造和突破難度越來越大,需要我們繼承的有:以“二王”為代表的帖派書法,是1500餘年的歷史積澱;清代碑學,一直追述到三代,大大地豐富書法的歷史和審美內涵,使書法的發展更加飽滿而穩定;到了清代晚期碑帖的結合,使書法更加的深厚而具有新的審美價值,今天這一脈絡的發展之路還沒有走完,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東西方文化在這百年來的碰撞,使我們面對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異質文化,如何在形式和內涵上走出一條新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二是書法的發展必須遵循其內在的規律。我們通過林老書法的探究可以發現,書法除了外在的紙、筆和水墨等外在因素外,其重要的創新理路是碑帖結合,是遵循着明代晚期帖派書法的式微,碑學的興起以及晚清的碑帖結合,出現了一批碑帖結合的書法大家,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和於右任等,林散之就是沿着這脈書法的發展走向成功、走向高峰,成為一代草聖,是書法碑帖結合的集大成者。

  需要贅言的是:上面我們所提到的碑帖結合,其中的“碑”務必不能理解為簡單的寫一些篆書、漢隸以及魏碑,與其它書法元素的融合,更不是簡單的圓筆和方筆的運用等,就是碑帖結合了。它是以“二王”為代表的帖派書法所追求的書卷之氣,與以清代碑派書法所追求的金石之氣的融合。碑派書家所追求的金石之氣,是一種深藏於中國文化低層中,被宋代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人逐漸挖掘、闡述並形成於清代,對三代以降的器物經過時間、自然的汰洗下,所散發出的獨特的古質之氣的總稱。就書法而言,金石之氣是甲骨、篆籀、簡牘帛書,以及青銅器上的銘文,在刀刻、青銅鑄范時的金石之美,再經過出土之前在泥水和金屬元素的化學反應下,所形成的胎沁、腐蝕之美,以及摩崖、石刻的鑿刻的金石之感,加上三維的石刻文字被轉移於紙面上的二維空間的立體呈現,等等共同構成書法的碑學內容,這些內容不同程度的在林散之的草書中所呈現。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明白,林散之先生的書法主要好在:借助時代材料、工具為新的物質載體,以一個詩人帖派書法的書卷之氣與碑學的金石之氣深度的融合,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書法形式,將草書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成就了“當代草聖”之名。(衡正安)

相關稿件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孝茹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37112898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