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頁 要聞 輿情 圖片 專題 社會 論壇 娛樂 體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訪談
文化

一團燭光 一聲驚雷

2022年08月25日 10:45:54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一團燭光 一聲驚雷

  —— 評錫劇《燭光在前》

  錫劇《燭光在前》推出至今不到一年半,其深刻的內涵、獨特的構思和鮮活的形象,引起社會和業內熱切關注,曾進京參加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聯合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藝術作品展演。最近該劇為備戰文華大獎進行復排和巡演,從劇本到舞&呈現,主題更鮮明,故事更順暢,表演更精彩,當屬精品。

  錫劇《燭光在前》明線聚焦的是革命先驅妻子、革命先烈母親陸靜華和她的三個孩子,暗線和落腳點則是中國共産黨創始人和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張太雷。全劇以張太雷、瞿秋白等為代表的共産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永遠幸福”為背景,通過演繹陸靜華理解並支持丈夫張太雷,小女兒張西蕾、兒子張一陽為革命信仰前赴後繼的故事,深情禮讚張太雷、陸靜華一家的革命情、夫妻情、母子情,折射出張太雷等共産黨人為中國共産黨壯大、中國革命成功前赴後繼、勇於犧牲的精神。

  “燭光在前”是張西蕾自述的一本書名,編劇羅周大膽借用“燭光在前”作劇名,其立意顯而易見。張太雷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他從俄國十月革命中看到希望,為了信仰,毅然拋棄個人和家庭的前途和幸福,義無反顧地走上充滿艱險的革命道路。作為廣州起義主要領導人,他是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第一個在戰火中犧牲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他用自己短暫而輝煌的人生,踐行了“願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的錚錚誓言。張西蕾曾説,這“燭光”是我的父親張太雷為民眾解放事業不懈追求、英勇奮鬥的崇高靈魂;今天我們完全可以更深一層理解,這“燭光”也是中國共産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建黨精神的象徵。

  《燭光在前》採用元雜劇最常見的“四折一楔子”結構形式,“剪信、議去、擲衣、燭光”四折主戲,分別對應陸靜華與三個孩子和丈夫,前三折以陸靜華支持孩子們尋找黨組織和加入革命隊伍為切入點,通過“三送三別”,明寫在陸靜華的教育引導下,三個孩子自覺追隨父親走過的道路,暗寫張太雷的影響如影隨形、無處不在,其中也包括對妻子的引領。第四折是打磨提升時推倒重寫的一場戲,由兒子張一陽之死,引發母親無限思念和無比悲傷。陸靜華夢中與早已犧牲的張太雷重逢,張太雷終於道出了長年在外奔波的真相,並為兒子取名“一陽”,寄託和預示着一個嶄新的新中國即將誕生。讓陸靜華在夢中與張太雷團聚,既進一步揭示了第四折與前三折之間的邏輯關係,也點明“張太雷理想、信仰和精神”主線,突出“燭光在前、初心不改”之題旨。

  如果説張太雷是那“燭光”,陸靜華就是舉起“燭光”的人。

  從陸靜華身上,我們看到了賢良、堅忍、非凡。丈夫“撇家一去十寒暑”,她選擇無條件信任,“總歸信你,是在做好的事體”。拉扯兒女、侍奉婆母,沉重的生活壓力就這樣落到她肩上。正如大女兒張西屏所言,“王家李家,披着姆媽漿洗的衣裳;錢家趙家,穿着姆媽手做的鞋樣;典當鋪掌櫃的見着我,説天冷了,快把棉被贖回去過冬”。生活如此艱辛,陸靜華始終以腌制蘿蔔“熬”與“搓”的辦法冷靜面對。

  更大的悲痛是她送走了丈夫,等來的卻是丈夫犧牲的消息。為不給家庭帶來麻煩,多年來她一直隱瞞真相。面對小女兒投身革命的堅定態度,她經過痛苦抉擇,最終告訴了孩子們父親的真實身份,並讓小女兒到上海去,走父親的道路。兒子背着母親投身革命,陸靜華尋子到船上。她知道兒子這一走意味着什麼,“太雷離家時,説知道這一天;細妹離家時,説不怕這一天;可是我怕呀,再也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陸靜華最終還是忍痛割愛,兒子乘船離去,她將包裹扔上船,其中就有張太雷犧牲時的那塊表。此時的陸靜華身上,閃耀的不僅有傳統美德,更有舍小家為大家的獻身精神和開放胸懷。

  從張太雷身上,我們則看到了擔當、勇敢、柔情。前三折張太雷只是在別人的對話中出現,第四折也只是在妻子夢中出現。其中第一折穿插了張太雷唯一存世家書的再現,他在家書中提到,“要謀將來永遠幸福”;第二折陸靜華與婆母對話時深情説道,“他教我認字、教我畫畫、教我繡花”“我離他便無緒,見他便歡喜”;第四折張太雷與陸靜華夢中相見,“覷着她衣衫襤褸人憔悴”,“原本一雙纖縴手,而今十指色如灰”,特別暗示了張太雷、陸靜華之間的深刻情感。

  《燭光在前》的主創,編劇羅周、導演童薇薇、主演孫薇和周東亮、舞美設計韓生等,都是當今實力派藝術家。孫薇唱功紮實、表演細膩,在扮演陸靜華過程中,以對嗓音、形體、情感節奏的極強控制力,以及面對丈夫、孩子和婆母的不同情感面,成功塑造了一位對丈夫精神追隨、對孩子舐犢引領的革命家屬形象。“錫劇王子”周東亮的加盟,讓舞&呈現得到更大提升。周東亮扮演的張太雷只有一場戲,但又是靈魂人物,如何不搶戲又把戲演好,周東亮把握得很有分寸感。尤其兩句高腔,表現出一種內心的吶喊。臨別時的那個擁抱,更是傾注了滿腔的眷念和不捨,因為不知下次能不能再見面。該劇舞美設計簡而不凡,貫穿舞&空間主體形象的是一個“家”的方形&&,隨着敘事環境的變化,舞美形象以寫實道具、水墨繪景、旋轉畫幕等構成融合互補的空間語匯。

  該劇的成功創作演出,也給我們諸多啟示:革命歷史題材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而地方紅色資源更需要創新性開拓;好戲是改出來的,也是演出來的!

  (作者方標軍為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原一級巡視員、研究館員)

相關稿件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94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