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帳子
水帳子,自然是水做的,無蹤無影。説給今天幸福的年輕人聽,猶如安徒生又一個童話故事,滿含夢幻色彩。然而,這確是發生在解放戰爭年月裏的真實故事。
第一次聽説水帳子事是一九七四年夏天。一位當年曾擔任盱嘉工委委員的老戰士莊壯老人,在夏夜納涼時,對我們講述過他曾蹲過水帳子的親身經歷。第二次是一九七六年春在合肥,為撰寫革命鬥爭回憶錄文章,我採訪當年的盱嘉工委書記胡坦同志時,他也講述了當年立足草灘時,以水帳子對付酷暑,戰勝蚊蟲的史實。於是,水帳子,從虛幻中映入我的眼簾,像一幅濃墨重彩的,反映我軍將士精神風貌的油畫,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中。
一九四七年,山東戰場上烽火連天,硝煙瀰漫,華野在取得萊蕪大捷後,為了拖住敵人,減輕正面戰場的壓力,爭取早日轉入總攻,決定組織少數精幹力量南下敵佔區,發動群眾,開展武裝鬥爭。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由盱嘉工委書記胡坦帶領原淮南北部幹部戰士24人,在一個連部隊的護送下,跨隴海,過津浦,夜行曉宿,行軍兩個月,渡過了廣闊無垠,水天一色的洪澤湖,出其不意地進入了港汊交錯,蘆葦叢生的草灘上。胡坦書記和工委們認為:河湖港汊和山區一樣,同樣是可以開展遊擊戰爭的絕佳場所。進,可以馳騁各處打遊擊;退,可以出沒隱藏港汊葦灘之中。大家來到了草灘,像是來到家了,立即砍蘆葦,割蒿草,在草灘深處搭建了一個個簡易窩棚,部隊在這裡得到休整。
八月,正是天氣最炎熱時候,太陽像火球一樣,炙烤着大地。草灘上蘆葦,無邊無際;湖水裏佈滿了雞頭菱角;水面上荷花,多姿多彩,空氣中瀰漫着花和草的清香。草灘景色迷人,草灘為戰士們大展身手,提供了一個好的場所。
但是,草灘暑熱,烈日下,熱浪蒸騰,晚上,更是蚊蟲肆虐淫威之時。隊伍中有傷病員的血腥氣味,漫天飛舞的蚊子,嚶嚶地吼叫着,叮咬着十分疲憊的戰士,身上被叮得到處都是皰,戰士們無法得到休息。
草灘上蚊蟲兇狠是出了名的。當地的老鄉告訴工委同志,在部隊未到草灘前,國民黨軍隊曾在草灘殺害了一個姓李的地下黨員,沒有動刀動槍,只是把他手腳捆綁起來,扔到蘆葦之中,硬是讓蚊蟲活活叮死。
立足草灘,就必須戰勝蚊蟲,工委和戰士們一道,想出了不少好辦法。有的在上風頭點燃草堆用煙熏走蚊蟲;有的用船和盆盛上水,人睡在水裏,頭露出水面,蓋上草帽和荷葉,戰士們叫它為水帳子。戰士們在水帳子裏,快樂地哼起了革命歌謠:“淮河是我們的屏障,草灘是我們的家鄉,蒿草是我們的鋪蓋,雞頭菱角是我們的乾糧……”
今年,高溫肆虐,想起幾十年前採訪水帳子的故事,感慨之下,撰寫這一小文,以對當年戰鬥在淮南老戰士的敬仰緬懷之情,也獻給年輕一代,當我們在空調房間時學習工作時,別忘記革命前輩們,曾在草灘上在水帳子裏,唱着的革命歌謠。(孫和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