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椏溪,邂逅一首詩
壬寅虎年新春時節,我和朋友結伴,再訪椏溪國際慢城。穿行於蝸牛村“樹參差而不高,路蜿蜒如飄帶”的綠水青山,放慢腳步,清新濕潤的空氣沁人心脾;來到漆橋老街,那踩踏千年的長長石板路和窄窄街巷小小商鋪,讓人仿佛置身於古典影視劇的拍攝現場;在竹林掩映下的山坳村舍,尋一處白墻青瓦的農家樂,品老鄉自産的茶,嘗園中現摘的菜,別有一番情趣……
位於南京市高淳區東北部,這處整合了丘陵生態資源而形成的度假區,原野處處風景如畫,村民生活富足安逸。
我對這裡情有獨鍾,已十多次踏訪。不僅因為每次相遇,它都讓我靈魂得以休憩,還因為一首詩。
不期而遇的驚喜
2011年4月下旬,油菜花剛剛開過,到處飄散着春天的芬芳,我第一次來到椏溪。一進入村莊,便見山坡上竹海泛綠,山坳裏麥田起伏,水塘澄澈;村口處、田畦裏、草坪上,或花草扎制,或噴繪手畫,形形色色的蝸牛栩栩如生,這裡以“慢”為尊。山坳低處的農家村舍白墻灰瓦,庭院深深,時聞雞犬之聲。正如陶淵明筆下“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
在進入景區的路上,友人告訴我們,2010年7月,意大利波利卡市市長、世界慢城聯盟副主席安傑羅瓦薩羅來到椏溪,考察了這裡的自然生態、居民生活和文化習俗後十分欣賞,認為這裡的一切,完全符合“國際慢城”的標準。2010年11月27日,在蘇格蘭召開的國際慢城會議上,椏溪“生態之旅”被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稱號,椏溪也成為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
本是江南水鄉一處村莊,卻因為倡導慢生活理念而與眾不同。“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在城市生活久了,腦中的都市喧囂揮之不去,人們身心疲憊,生活乏味。當突然置身於“慢”世界,有一種久違的感覺,原來我們想要的就是這種狀態:把外面的世界暫時放下,放慢腳步,等一等靈魂。
當時我對慢城概念聞所未聞,對慢生活理念也是第一次聽説,真是百感交集。作為一個新聞人,我立即意識到這裡的不同凡響。想想看,我們這一代人何曾理直氣壯地説過一個“慢”字,我們何曾想過要過慢生活!我們唯恐不快;我們真以為,人的一生就該永遠打拼,否則就沒有意義;特別是生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許多現代人,生活、工作節奏加快,如果不是椏溪,我們到哪去説一個“慢”字?
於是,就在這次行進中,我向朋友們高喊:“我決定,慢下來”,引來一片叫好。之後,便有了《我決定,慢下來》這首詩。
一首詩的“需求側”裂變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寫詩幾十年,《我決定,慢下來》是我最為直抒胸臆、坦蕩言志的詩章。
“外面世界充滿喧囂/現代都市節奏過快/搏風擊浪一身傷痛/追名逐利兩袖塵埃/”
“慢下來,揀拾尊嚴打理人生/慢下來,親近自然閒散情懷/”
“不要高程攀比/不要速度崇拜/遠離燈紅酒綠/少些掌聲喝彩/”
“慢下來,品茗杯中的茶/慢下來,閱讀案頭的書”
“慢不是消沉/慢不是懈怠/慢是淡定者的從容/慢是滄桑者的釋懷/慢是播種後的喘息/慢是收穫前的等待”
這首詩一經面世,便引來共鳴。2012年元月,詩歌刊物《詩刊》刊出此詩,其後,眾多報刊也相繼刊登並配發專訪或點評。最讓我欣慰的是,在高淳和慢城當地,這首詩也受到熱捧,景區路邊、農家樂的餐館裏都能見到它。
我理解,這並不是這首詩有多精彩,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同頻共振,是一種文化調性的強烈認同。
這些年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美麗鄉村建設更是十分注重“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不正是慢生活、慢文化所追求的氣質品格嗎?
文化賦能,向慢而生
慢城運動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的意大利慢餐運動。隨着運動的不斷發展,1999年10月,意大利基亞文納、布拉、波西塔諾、格雷韋因基安蒂四個小城的市長聯合發布了著名的《慢城運動憲章》,提出建立一種放慢生活節奏的城市形態,意大利奧爾維耶托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慢城”。慢城組織倡導綠色、環保,反污染、反噪音,慢節奏生活。比如,在生活形態方面,提倡慢餐、慢行、慢消費、慢運動;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提倡淡看速度,注重質量,減少污染,降低消耗,節約資源。最重要的是,它提倡人類要放慢腳步,打理人生,觀照內心,在享受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諸多方便的同時,更要把一種規律而健康的幸福生活帶給每一個人。
如今,慢城理念的全球化認知程度越來越高。截至2021年12月,全球已有283個形形色色的慢城分佈於32個國家和地區。
在椏溪,我們看到了城鎮化與美麗鄉村的相向而行,看到了發展的高品質與生活的慢理念的完美結合,看到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有形變現。
今天的椏溪,慢而時尚,慢而開放,慢出了品質,慢出了精彩,正在鄉村振興大潮中邁開穩健的步伐。
就在此次踏訪椏溪期間,朋友告訴我,截至目前,慢城轄區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全面協調發展,大山民俗村、呂家美食村、石墻圍影視村、高村藝術家村等等,都已形成了個性獨特的農家樂特色産業。
以椏溪鎮大山村為例,近些年已發展起農家樂、農家客棧、經濟作物栽種、傳統手工業製造、農産品銷售等各類特色經營農戶130多戶,其中50余戶農家樂經營戶人均收入超過了7萬元。特別是那個集古建築、田園民宿、有機餐飲、親子活動、農耕文化等多元體驗為一體的經典江南民居蝸牛村,更是讓外地游客流連忘返。
慢城,為國人現代生活打開了一扇窗。(馮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