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頁 要聞 輿情 圖片 專題 社會 論壇 娛樂 體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訪談
文化

“言子與江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常熟舉行 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022年07月18日 22:00:53 來源: 江南時報社

  7月16日,2022虞山文化論壇——“言子與江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常熟舉行。來自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山東大學、蘇州大學、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等儒學研究機構和高校的40余名文史哲研究專家和學者,共同圍繞“言子與江南文化”主題進行研討與交流。

  常熟人言子,又稱言偃,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以文學著稱。本次論壇探討了江南儒學思想對於當代經濟、社會與人文發展的啟迪作用,進一步挖掘孔子唯一南方弟子——言偃“文開吳會”“道啟東南”的歷史脈絡,深入探討江南儒學思想的核心內涵與當代傳承意義,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江南福地常熟的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主論壇的報告中言子後裔、高等書法教育分會會長、教授、博導言恭達深入剖析了儒家禮樂思想中的人文精神,並立於當代闡發了儒家思想的時代價值;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楊朝明教授認為禮樂文明是中華民族的不動産,並為立足當代繼承和發揚禮樂文明傳統指出了方向;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研究部部長彭彥華研究員在系統論述孟子道統思想淵源的基礎之上,梳理了子游對孟子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重大影響。

  參加分論壇討論的學者圍繞以言子為代表的江南儒學歷史傳承和當代價值展開匯報與交流,從言子及江南古聖賢與江南文化形成之間的關係、言子的禮學思想、言子崇拜的歷史淵源、言子歷史地位的評價、言子後裔的聚族之舉、言子思想的當代價值,以及當下言子文化的普及、言子文化數據庫構建等角度,系統梳理了言子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並客觀評價了其歷史地位、深入剖析了其當代價值。除此之外,專家、學者們還討論了與儒家文化相關的《禮運》與“公益”之間的關係、“弦歌之治”的歷史源流、儒家詩教的意義、儒家讀書思想的價值以及虞山琴派的影響等話題。

  現場,《言子與江南文化》一書同步發布,並捐贈給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和學校等單位。(常軒)

  禮樂化教中的人文精神

  □ 言恭達

  吳地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仍是滋潤着江南一帶吳地人民精神素質的活文化。曾有專家指出:吳地文化的三大核心價值,一是泰伯的禮讓精神和開拓創新意識;二是言偃的大同小康思想和禮義的政治理想;三是范仲淹的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先憂後樂的境界。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地域性,江南吳地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它既蘊含着中華大文化的歷史內涵,也具有與自身地理環境相融合的區域文化特色,它是錦繡江南的靈魂。

  吳地文化特色可概括為“崇文重教,尚德務實”,其豐富的內在蘊涵與精神特質彰顯着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理念與發展動力。“尚德崇文”,今天重溫祖先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産,品味它的歷史人文精神,我們便可明白:“德”,內涵“禮讓”“友善”“關懷”“謙和”“開拓”……這是建立在個性化心理修為之上的文化品質。仁者愛人,“讓德”“至德”是吳地文化的歷史內核。三千二百多年前,泰伯、虞仲奔吳,三次讓賢於季歷的故事,正體現了高風亮節的“禮讓”與“和諧”。幾百年後,孔子參拜魯廟,瞻仰周公,聆聽韶樂,感慨係之,稱讚“泰伯其可謂至德已矣!”遂之,儒家學説將至德精神作為核心,道家將至德精神作為準則,法家將至德精神作為天道。“德”作為人倫至理,融入華夏文明千秋萬代的血液之中。“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既“和”既“禮”乃為德,此為內傾之德。而德的外在形式,便是儒家學説所倡導的“達則兼濟天下”。

  《論語·堯曰》記載孔子説的“不知禮,無以立也”。據《禮記·孔子燕居》記載,孔子對言偃諸門人説“禮也者,理也”“即事之治也”。孔子感到言偃實有“南方之強”氣,故不厭教誨地與他討論“禮運”之説,使其明曉有關培養和追求理想人格是作為“仁人”的起步和歸宿之理。言偃引夫子之教,在以後的社會實踐中“設制度”,創新相應的“禮之用”典範。孔子又憑其切身經歷感受,訴之“文質彬彬”的音樂,正所謂“立於禮,成於樂”。《禮記·孔子燕居》論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樂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因為“樂”能調節人際矛盾,理順衝突中的人際關係,誠然,這種“樂”之“化”力是有條件的。如孔子説的“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而“仁”就是“愛人”“知人”。據此,孔子又指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於是言偃遵循夫子教誨,學成之後即赴魯吳邊境武城充邑宰,開創了禮樂化教的治城實踐。整整九年內的禮儀之舉,打開了“人和”之局面,其禮樂化教成功的社會實踐贏得了孔門及百姓一致的讚譽,所謂“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這一弘揚人類真善美的價值追求精神啟示着一代又一代的中華人士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地醇化與創造。

  言子忠實地承繼並發展了孔子治國平天下中關於“禮治”的學説,成為“三代禮儀典章的代表人物”。言子的禮樂化教,深刻闡述了儒家“至德”的核心理念,表述了對天下蒼生的人文關懷。這裡的“至德”,既表達了禮讓的謙遜之德。也表達了友善的關懷之德,更表達了開拓的創造之德。這就是“化教”的結果,這也就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代代相傳,明德篤志,砥礪奮發,銳意開拓,執着創業的精神動力。

  千年以來,中國人典型的生活方式是禮樂生活。中華文明是內足文明,不向外擴張,養成寧靜、平和的自然意識與生存態度。敬畏民眾,親近自然。這種禮樂生活方式的建立則需要依賴多種形式和層面的人文審美教育,即美育教育,形成集體意識的社會氛圍。中華民族歷來將生命的情調寄託在禮樂生活的審美境界之中。

  中華民族傳統是以人文理念為根本支點的家國情懷,其核心理念為“敬天愛人”。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突出人格理想,是由於社會人格的分裂與衝突。儒家學説的“禮樂化教”,其核心乃是人文精神的弘揚。所以儒家講求“內聖與外王”。內聖——道德修養;外王——道統為王,“聖王合一”即天人合一。此為從孔子、言子到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人格理想,而人格理想的追求就是解決心靈的安頓。

  誠然,歷史在演變,時代在進步,禮樂化教中的傳統人文精神應該而且必須向現代人文精神遞進,追尋現代人文精神的歷史性、社會性的轉型。這就是:新時代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性與求真務實的實踐理性相融合的創新性發展;經世致用的工具理性與當代實踐不斷提升的創造性轉化;崇文重教的社會風氣與公益道德守則的深入人心以及互聯網時代現代生活方式構建中全民美育素質的普遍提升,從而努力培養出知禮識仁、積善讓德,具有社會擔當的一代新人。要知道,一個重禮儀、重審美的社會,才能孕育出經典文化與藝術的碩果,這就是美育的普遍意義。(本文為言恭達先生在2022虞山文化論壇——“言子與江南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的主旨演講)

相關稿件

【糾錯】 [責任編輯: 沙佳儀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4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