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研究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始終是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冋題。例如,歷史上美國的西進運動、歐盟制定的多層次區域協調體系和日本政府根據《國土綜合開發法》先後制定的幾輪全面綜合開發計劃等,都堪稱促進國家、地區之間協調、均衡發展的典範。
相較於歐美日等國,1949年以來,我國更加重視區域發展的“協調”問題與“均衡”問題,大力促進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並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究其原因,這既歸根於我國特定的國情區情,更歸根於我國特定的國體政體。一方面,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國情和東、中、西、東北四大區城板塊之間迥異的資源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決定了我國不同地區、城鄉、社會經濟、人與自然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性和複雜性,需要舉國上下高度關注、竭力破解;另一方面,我國國土空間的公有制性質和黨領導下全體人民當家作主、“全團一盤棋”的體制機制和運作模式,又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源泉、動力和根本保障。
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構想最早提出於“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隨後又相繼推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路和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等,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彌補與遏制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率先實施之後區城差異日益擴大的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不斷深化。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城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善生産生活條件。上述的“一促進、三推動、一鼓勵、一支持”,共同構成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整體戰略框架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指南,也是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路徑,對於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共同富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長江是亞洲第一長河和世界第三長河。長江經濟帶建設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空間載體。江蘇省地處長江下游及河口地區,是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的經濟大省和製造業強省,2021年以佔長江經濟帶5.2%的面積和14.0%的人口,創造了佔21.9%的GDP、20.0%的地方財政收入和29.2%的外貿進出口額。
江蘇高校眾多、人才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對長江經濟帶社會經濟發展研究的學術貢獻頗豐。早在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中科院南克地理所原所長虞孝感就先後生持了“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題“長江産業帶的建設與發展研究”(科學出版社,1997.10)和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研究項目“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社學出版社,2003.4)等國家重大專項;南京大學的顧朝林、劉志彪,江蘇省社科院的張灝瀚,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的楊桂山、陳雯等一批學者也相繼開展了針對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的相關研究。
如今,由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專家成長春教授組織撰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戰略研究》一書,是在我國着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新形勢下江蘇學者領街推出的又一力作,亦是江蘇研究團隊會同四川、湖北、安徽、上海等上中下游研究團隊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傑作。
該書緊扣“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的研究主線和“破解問題、重在推動”的技術路線,綜合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開展區域複雜巨係統研究,着重圍繞長江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沿江三大城市群聯動發展、沿江世界級産業集群培育、沿江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流城綜合治理和協調性均衡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等體現時代特徵、中國國情、流域特色的重大區域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了全面、深入、精準、務實的研究。
特別是該書針對區域發展與區域保護、先發地區與後發地區、政府與市場等三對協調性均衡發展重大關係問題的深度剖析,深刻揭示了“流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等方面的現存痼疾,生動詮釋了長江經濟帶建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方針,以及加快構建區域統一大市場的必要性、科學性與正確性,在理論上、實踐上、發展戰略上都有獨特見解和重大貢獻。
可以預見,該書出版後,必將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研究和區域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帶動國內外學者更多關注長三角、長江經濟帶以及各大區域板塊協調發展的戰略問題研究。(洪銀興 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