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聚雲端會場 共論媒介文化——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學術年會暨“2021-2022年媒介文化論壇”圓滿舉行
5月28日上午,由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主辦、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承辦的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學術年會暨“2021-2022年媒介文化論壇”在雲端拉開帷幕。
開幕式中,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丁亞平教授代表學會發表致辭,他指出,本屆論壇選取“數字傳播與景觀社會”作為主題,具有強烈的當下性和未來性。隨着媒介不斷發展,人類社會急劇變化,針對這個議題進行持續體驗和繼續思考便顯得尤為必要。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蘇州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龍指出,隨着數字化技術的不斷變革,媒介文化的生産、傳播與消費均發生了質的變化,開拓媒介文化研究的新格局正當其時,媒介文化學者應當秉持清醒的態度,審慎、科學、實事求是地研究具體問題。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博士生導師張曉鋒教授指出,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成立以來,構建了一支橫跨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美學、藝術學、政治學等的跨學科學術團體,為建構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做出了獨特貢獻。
隨後,來自全國的六位著作專家作了跨學科、跨媒介、跨方法的主題演講。亞太新聞傳播協會聯盟主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以《社會性的算法與交流》為題,分析了算法的流派、原理以及主要面向,並以社會性、數據性等重要概念,指出了作為文化的算法的特徵,並對引導算法向善提供了理論前瞻與現實指導。
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周憲教授以《數字化奇觀與視覺規訓》為題,從奇觀理論出發,以充滿哲思的語言,剖析了從奇觀1.0到奇觀2.0的連續性和發展性,揭示了當前的奇觀文化症候,以及人類在數字化生存背景下面臨的種種文化命題。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陜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許加彪教授以《黑白世界與圖像敘事:延安木刻版畫的抗戰動員》為題,從歷史的視角聚焦於版畫這個微觀藝術載體,結合翔實的歷史材料與紮實的傳播理論,對於木刻版畫的宣傳動員策略和時代價值予以深入探析與獨特思考。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曾一果教授以《數字媒介時代技術和藝術的分化與再融合》為題,將藝術發展放在技術發展的視野之下,揭示了兩者從一體走向分工,又在新的技術環境之下走向融合的發展趨勢。
雲南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孫信茹教授以《“在地”的數字文化與媒介人類學研究者的“姿態”》為題,將人類學研究的嚴謹方法和數字文化的新興領域進行了有機結合,不僅從研究議題上 啟發聽眾,更從研究方法上的系統性和規範性切入,給聽眾以啟迪。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顧理平教授以《從識別到操控:智能生物識別中的隱私危機》為題,選取智能生物識別的時新命題,詳細介紹了技術發展背景之下的隱私發展,同時結合豐富生動的生活案例,深度解析了當前隱私法律的困境和出路。
5月28日下午,10場分論壇在雲端同步舉行,分別聚焦“數字傳播與媒介文化新形態”“數字化社會的媒介景觀”“日常生活的媒介化和景觀化”“景觀社會下的社會治理”“數字時代下的文化景觀”“作為生活實踐的媒介景觀”“數字傳播中的景觀與符號”“數字傳播中的技術與想象”“跨學科視域下的景觀社會”“數字傳播中的話語與反思”等媒介文化領域的重要議題展開宣講、討論和評議,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海內外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專家、學者、碩博士研究生參與其中,氣氛融洽、反響熱烈。
本屆論壇共設5個研究生專場。為獎掖後學,鼓勵廣大碩博士研究生投身媒介文化學術研究,論壇專門評選了研究生獲獎論文。閉幕式中,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傳媒大學科研處副處長張國濤教授宣讀了研究生專場的獲獎論文。
據悉,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是民政部註冊的、國家廣電總局主管的,由全國高等院校影視教育工作者組成的國家一級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作為其下屬專業分會,致力於研究分享媒介文化和新媒體文化,圍繞當代媒介文化的前沿理論和熱點現象,打造不同學科共同交流的學術共同體和學術&&。本屆論壇由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協辦,下屆年會暨“2023媒介文化論壇”將在同濟大學舉行。(南師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