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的若干着力點
新冠疫情衝擊下,數據要素高度活躍,不斷催生數字新業態新模式,數字經濟韌性“補位”,成為區域經濟高度活躍的高質量發展活力因子,也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數字經濟是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而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江蘇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主戰場,也是符合江蘇省情、凸顯江蘇優勢,建設“數實融合第一省”的關鍵路徑。
一、推進産業數字化轉型的總體方向
一是以“技術突破+標準引領”為突破口,塑造産業升級的關鍵動力。結合江蘇省重點製造業集群,選擇與數字技術易於結合的細分領域重點攻關,探索建立産業數字化技術標準體系,破解傳統産業與數字技術融合困難的“堵點”,打通産業數字化轉型的“最後一百米”。
二是以“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為抓手,釋放數字化轉型的強大勢能。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發展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製造技術,構建更加豐富的工業互聯網生態,全面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的融通協同水平。
三是以“思維引領+政策支持”為保障,破解數字化轉型瓶頸。“智改數轉”成功的關鍵是在於發動企業的主動性積極性,要強化惠企政策激勵引導,進一步加強融資服務創新支持,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和成本,讓“智改數轉”企業吃下“定心丸”,打消“不願轉、不敢轉、不會轉”的顧慮。
四是以“制度創新+審慎監管”為方向,提升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動力。當前,數字經濟正處於“新舊交織、破立並存”階段,對政策制度和監管方式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應在數字領域制度創新上大膽探索,努力破解企業數字化轉型、靈活就業保障、新生産生活場景等方面存在的制度瓶頸。同時,堅守安全和質量底線,同步創新監管模式,及時引導和處置出現的問題,保障數字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二、推進産業數字化轉型的具體着力點
一是深入推進産業“智改數轉”,塑造江蘇核心優勢。在前期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提煉經驗,總結規律,重抓製造業數字化,塑造江蘇産業數字化核心優勢。推動企業提升兩化融合新型管理能力、網絡協同能力、數據貫通能力、軟體開發能力、智能應用能力和安全防護能力等核心能力,持續開展試點示範,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實施數字新業態成長計劃,培育一批數字成長型企業,培育一批創新型數字企業集群。在品牌的塑造、培養、推廣等手段和過程中積極運用數字經濟技術和模式創新進行支撐,並進行品牌生命周期全過程的價值再造,注重引導消費者深度參與,着力塑造一批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江蘇數字品牌企業、産品和服務。
二是發力工業互聯網&&,搶佔數字經濟發展新賽道。把工業互聯網作為打造製造強省、數字經濟強省的戰略抓手,大力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工程,圍繞江蘇14個重點培育集群領域,重點打造國內領先建設重點産業行業數據中心和産業大數據共同體。依託&&整合區域企業製造資源,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共享工廠,大力推廣應用數字孿生、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積極布局集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産、智慧化管理、協同化製造於一體的“未來工廠”。支持具有産業鏈、供應鏈帶動能力的核心企業打造産業數據中&,以數字化供應鏈為依託,推動訂單、産能、渠道等信息共享,形成信息流推動産業鏈強鏈補鏈固鏈。
三是推廣普惠性數字化服務,提升企業“上雲”積極性。引導並支持骨幹製造企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領軍企業形成戰略合作,以工業互聯網的部署、連接及實施為導向,共建和推廣“産業大腦”開放&&,攻克産業提質增效的核心關鍵環節,增強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加快建立包括政府、&&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服務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在內的聯合推進機制,積極鼓勵與推動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並在更大的範圍內、更深的程度上推廣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服務,努力消除數據孤島,實現數據資源的互通共享。通過數字技術創新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對産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服務供給能力,激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內生動力,釋放數字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倍增作用。
四是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拓寬産業數字化轉型市場空間。建立數據開放、數據資源確權、産權保護、數據交易、隱私保護相關法規制度,加強對數據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進行規範,引導數據有序流通。積極建設重點産行業數據中心和數據庫,構建工業大數據&&,搭建多級聯動的工業基礎大數據庫,研製産業鏈圖譜和供應鏈地圖,以更好服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學習貴州、浙江等地數據確權模式,探索基於區塊鏈確權的大數據交易和結算模式,在市場定價機制、市場交易方式和市場監管上形成規範性制度和規則,加快培育數據交易市場。
五是打造産業數字化轉型營商環境,補齊關鍵要素供給短板。採取包容審慎監管,着力消除阻礙新業態發展的各種行業性、經營性壁壘,增強數字經濟企業創新活力。大力推進區域數字化、行業數字化和企業數字化等促進中心建設,引導建設數字化轉型開源社區,加強&&、算法、服務商、專家、人才、金融等有利於數字化轉型的公共服務的建設,降低數字産業化與産業數字化的轉型門檻和成本。創新數字經濟應用場景,組織研究數字化轉型路線圖、指引等,指導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構建完善層次分明的人才隊伍建設政策體系,前瞻性培育既具備數字化思維和能力,又熟悉製造業發展模式及流程的跨界人才。創新財稅金融支持方式,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供優惠稅費減免和融資便利。適度超前建設智能感知、邊緣計算、通信網絡等硬體設施,探索建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的土地供應制度,為構建産業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提供算力支撐。(丁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