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此情此景》:在歲月深處打撈靈魂
人生就像一本書,封面是春夏秋冬,內容是酸甜苦辣,時光留在故事裏,滋味停在記憶中,有目錄,有序言,有章節,有段落,有字句,有標點,有刪改,有潤色,有補充,有完善,通過一種無濾鏡、無修圖的寫作方式,呈現自己的所見之景和所感之情,這也許就是對曾經生活的最好致敬。記得當年考進南京師範學院(就是現在南京師範大學),剛走入鼓樓校區的時候,就被一種特別幽靜溫婉的動人景象所吸引。只見一條路直通綠油油的大草坪,兩邊高高的梧桐隔空跨成了天蓬,古色古香的宮殿式建築掩映在鬱鬱蔥蔥之中,飛檐翹角充滿着展翅騰飛的生機與活力。時光飛逝,歲月如梭,驀然回首,青蔥歲月,記憶猶新,往事難忘,“正德厚生,篤學敏行”,心存美好,溫暖一生。歲月因青春的慨然以赴更加美好,世間因情感的動人心魄更加瑰麗。真誠感謝母校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對校友的厚愛,及時出版了這本能夠記住自己人生軌跡的散文隨筆集《此情此景》,得償夙願,深感榮幸!
發端於放不下的牽掛
這些年來在機關工作,一直都把寫作當作自己的興趣愛好,當初想法非常簡單,就是因為工作之餘,“一點閒心無托處”,就是希望通過推敲文字,磨礪文稿,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寫着寫着,就開始投稿了,寫得多了,也漸漸地發現,許多塵封的記憶就像過電影一樣,能夠陸續地回放在大腦的銀幕上,通過一個鏡頭一個鏡頭逐漸組接起了心靈的蒙太奇。原來以為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已經淡忘,但沒想到,在寫作中發現它們早就在記憶的深處牢不可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自己之所以能夠源源不斷地寫下去,就是因為這些唸唸不忘的牽腸挂肚。隨着潛意識中的對寫作動機的悄悄修改,自己也愈加注重貼近內心的感受,尋找那些具有書寫價值的題材,不斷釋放內心的情感鬱結,鏈結那些記憶深刻的生活片段。每每遇到靈感閃動,哪怕是晨光熹微,自己也從不放過,總是把它們用最快的速度寫出來,星星點點,零零散散,當很多篇文章累積起來以後,也就非常清晰地畫出了自己走過的來時路,長長短短,大大小小,前前後後,深深淺淺,留下了自己跋涉歲月的人生經歷和生活腳印。自己也逐漸認識到寫作不僅是悅己更要能夠慰人,要兼顧到讀者審美需要和審美興趣的關注點,不斷寫出自己切身感受的動情點。“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當這種寫作能量在內心積少成多以後,不僅能夠把美好傳遞給別人,最終獲益的還是自己,對情感的理解以及內在的情感氣場和能力結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寫作不是“為賦新詩強説愁”,必須以生活為基礎,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還要回歸到生活,豐富多彩、瞬息萬變的生活常常會為我們提供栩栩如生的生動版本,所以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發現生活,是寫作的必由之路,但我們總喜歡把自己目光放到更為廣闊的天地,這是對的,也應該這樣,寫作必須要想方設法看遍世間的喧囂和人間的繁華,但也切不能忘記,其實最熟悉的生活模樣,常常就在自己的身邊,也要學會從自己身邊最熟悉的生活寫起,與其遙不可及,還不如觸手可及,近在咫尺也有大千世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不是我們身邊無事可寫,而是因為自己總是閉上欣賞和發現它們的眼睛,視而不見,置若罔聞,就不能指望他們能夠生龍活虎地來到你在筆下?事實上,只要我們主動打開審美的二維碼,周圍的世界同樣會向我們敞開一切,熙熙攘攘,層層疊疊,形形色色,原原本本,紛紛擾擾,朦朦朧朧,只要能夠撥開迷霧,就能立見分曉,只要能夠感受深刻,就能寫出深刻感受。
首先是來自於對家庭事務的感悟。家庭是我們生活的基本單元,也是我們活動的主要版圖,生活的本身就是我們日常的所見所遇。一朝一夕是日子,一舉一動是活法,這裡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甚至生離死別等,也有長幼尊卑、扶老攜幼、天倫之樂、承膝之歡等。人生原本就是一個聚散離合的過程,這些不管是寄存在顯意識中還是隱藏在潛意識裏,都是我們曾經度過的光陰,往事並不如煙,都是創作的源泉。所以關於外婆、父親、母親、大伯、大姨、三姨、四姨以及妻女和外孫等故事,早已耳熟能詳,爛熟於心,拿起筆來就能寫出一二。對於他們而言,我有着絕對權威,再多的生活細節,都能看透深情厚意,再多的言談舉止,也能做到如數家珍。“見人所未見,到人所不到”。只要照着他們的樣子記下來即可,不需要刻意地去修圖,也不需要虛張聲勢,“平平淡淡總是真”。我們家確實有個特殊情況,我妹妹是先天智力殘障者。她天生麗質、笑靨如花,總是一副清麗可人的樣子,但誰也不會想到,天賦的陰影早就沉睡在她的大腦之中。這是她本人的不幸,也是我們全家的不幸,我們經歷過別人所沒有經歷過的痛苦,同時,這也是我們全家和她本人的有幸,因此得到過許多親戚朋友和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愛。我們見證了她的無比堅強,她也見證了我們的無微不至。“什麼叫愛,愛就是一路同行,什麼叫一路同行,就是不離不棄”,父母為了她的健康和更好的成長,竭盡所能,傾其所有,幾乎無所不用其極,千山萬水地去尋醫,千方百計地去矯治,千辛萬苦地去培養,“情極處,卻無語”,行動就是最好的語言,他們用自己的不遺餘力詮釋了愛,努力幫助她從先天的陰影慢慢地擺脫出來,然後一點一點地走向光明的未來。可就在這時,沒料到“屋漏偏遭連日雨”,妹妹又查出了心臟病,雪上加霜。陪伴她的日子,確實是艱難的日子,也是摸索的日子,更是修煉的日子,設身處地想,感同身受愛,更加煥發了我們的生命意識、健康意識、尊重意識和人道意識。當我們看到謝晉的“阿四”和秦怡的智障兒子以及其他同類的孩子時,我們都格外關注,同情氾濫,因為他們的故事也同樣在我妹妹的身上發生過,對此我們有特別深刻的記憶。一日三餐,四季忙碌,三百六十五天的陪伴,這就是我們家五十年的生活常態和基本色調。我們在塑造她的同時,她也在塑造我們,讓我們更加明白人生、讀懂人生、讀透人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把一切都看成是生活最好的安排!
其次是來自於對濃郁鄉情的感動。我的家鄉是鹽城市濱海縣。這是一個蘇北老區的縣城,也是個歷史悠久的縣城。民俗風情在這裡如火如荼。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是在這裡度過,耳濡目染都是這裡的原有生態和濃郁鄉情。考上大學以後,開始離開了這個地方。但不管身在何方,家鄉永遠都是我們心中的歌謠。思家鄉情是最深厚的,吃家鄉飯是最舒服的,看家鄉景是最愜意的,聽家鄉劇是最習慣的,説家鄉話是最自然的,見家鄉友是最親切的。所謂鄉愁就是這些深入骨髓的韻味或者是那種叫人至死不渝的情懷,它們一直盤桓在我們心裏,溫暖着昨天,溫暖着今天,也會溫暖着明天。因此,鄉情是沒有任何契約的終生約定,我們對此無限依賴,就像釀酒一樣,隨着年輪的遞進會不斷發酵,愈發變得更加濃郁。“誰不説俺家鄉好”,誰不願俺家鄉好!我們忘不了這裡的情景,忘不了這裡的故事,忘不了這裡的人們,忘不了這裡的一切,包括老師、老同學、老同事、老街、老橋、老車站、老宿舍、老屋子等。雖然時隔多年,時光倒帶,歷史回放,就好像自己又回到了當年的家鄉,塵封已久的記憶,歷歷如在目前。回到家鄉,看到林立的高樓大廈、整齊的現代化街道以及秀麗的自然景觀,還有哪些鋪天蓋地的廣告牌撲面而來,如此耳目一新,如此煥然一新,確實讓人歡欣鼓舞!但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些錯落店舖、那些荷塘小橋、那些公園涼亭、那些操場廣場、那些浴室書店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都是我們心中美好的資源和鏈結情感的橋梁,我們雖然離開家鄉已經很久,甚至在外地生活的時間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在家鄉生活的時間,但“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溫暖鄉情和淳樸感覺,依然讓我們怦然心動。這時,我忽然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思念的家鄉,就是那個還想回去的童年!
第三,來自於對美好時代的感恩。1977年恢復了高考制度,通過這樣公開公平的選拔機制,我們才能有機會如願以償地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四年大學生活,取得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比較專業的業務技能。“一張一張年輕的笑臉,記錄着我們的故事千段萬段。”大學畢業以後,自己曾在幾所學校當過多年的語文老師,後來又長期在機關從事文字工作,一張白紙在風吹雨打的實踐鍛煉中,逐漸寫滿了人生閱歷。應該説,我們是伴隨着改革開放一路走進新時代和邁入新征程的,我們是這個美好時代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受益者,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親眼看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日千里,親身體驗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親身感受到精神面貌的煥然一新。如果不是遇到這樣美好的時代,就不會有我們的今天美好生活。能夠在生活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真的非常有幸!我們由衷感激,也非常感恩!筆墨所及、書中所寫,就是希望通過個人經歷的歲月寫出美好時代的印跡,不管是通訊的發展,還是交通的便利,不管是住房的遷移,還是生活的改善,不管是科技的創新,還是科學的防疫,都是自己在飛馳的時代列車上的所見所聞,由小見大,有遠及近,由淺入深,有內而外,悉數寫出,個人的情感因此打上了時代的標識,個人的經歷確實映照着時代的折光。在漫漫的時間長河裏,雖屬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卻完全能夠體現出與時俱進的同頻共振。
生成於分不開的情景
《此情此景》匯聚了從2000年-2021年寫作的主要散文隨筆,涉及到社會現象、江南美學、閱讀經濟、家庭故事、成長趣事、影劇評論以及音樂美術等方面的眾多內容。有對世事百態的追蹤關注,有對滄桑歲月的瞬間回眸,有對靈魂漣漪的迅速抓取,有對藝術感覺的一孔之見,有對生活趣味的不懈追求,等等。因此,如何能夠用一以貫之的線索把這些散裝的形態串聯在一起,就成為了此次結集出版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寫作之道,無非“情”“景”二字。所謂情就是情感、情思和情調;所謂“景”就是風景、場景和背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對兩者的關係早説得非常清楚,“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説情感無論是作為動力潛力,還是作為活力魅力,都是寫作的重中之重,與此同類的表述還有,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托爾斯泰的“藝術即感情”,柯爾律治的“只有動情寫作的作品才能動人以情”等等,這些都在説明情與景的關係,情是首當其衝,始終是矛盾的主要的方面,以情為上,以情為重,以情為要,也正切合着自己文字的所敘所寫,應該説,檢索所有的文章篇目都是沾“情”帶故,它們幾乎都鱗次櫛比地分佈情感方向的沿線。據此我就將該書的內容分為親情、鄉情、感情、心情、深情、事情、神情、動情、傾情、凝情、激情、閒情等12個部分,通過一個情字,提綱挈領,貫穿到底。問題是,以情為主不代表排斥以景為輔,突出“情”的至關重要,應該説,更能發現“景”的不可或缺。明朝的謝榛對此講得很明確:“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就是説,詩是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現,情胚與景媒交融契合才産生動人的意境。情是景中情,景是情中景,離開景來談情,情便沒有載體,離開情來講景,景便沒有靈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時你變成了我,有時我變成了你,或觸景生情,或緣情布境,或寫物以言情,或寫情以應物,事實上強化“情”的分量,也就意味着對“景”的默認,更何況在這12個“情”之前還分別添加上不同的修飾詞,就是旨在彰顯不同風景、變化場景和殊異背景的搖曳生姿和多姿多彩。自己行筆到此,覺得意猶未盡,為了把這兩者關係能夠説得再明白點、更透徹點,我以“此情可待成追憶”為題專門寫了篇長序,主要是針對以情帶景這部分,談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事實上情感幾乎每時每刻都浸泡在我們的周圍,我們對許多事件有所感觸的背後都有着情感的發力。同時,我又以“此景凝眸入神中”為題寫了後記,主要對以景寫情作了專題補充。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圍繞着情感的表達,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正如古人所言,“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這樣,全書便以情開頭、以景結尾,情景呼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形成了全書完整的邏輯結構和自洽的審美閉環。
情景交融注重“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真感情、真景物就是一種真實的境界。記得曾看過一則關於日本母子的故事。兒子北野武是日本著名的演員和導演,走紅後,身價日高,但母親每每都會正兒八經地跟他要贍養費,每次都是幾十萬日元,一而再,再而三,弄得他苦不堪言、怨聲載道,他不明白母親要這麼多錢究竟幹什麼,直到母親去世後,給他留下一個大袋子,他打開一看,瞬間就傻了眼,原來這裡足足裝滿了一千萬日元。“知子莫若母”。她知道自己的兒子用錢大手大腳,而且屢教不改,常常會一擲千金,長此以往,哪怕是金山銀山也會坐吃山空,她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最終因揮霍殆盡而流落街頭。於是悄悄地幫兒子把錢積攢起來,為的是給他的日後生活留下一份保障。北野武知道母親為了自己竟如此煞費苦心,抱着母親的遺像放聲大哭,埋怨母親為什麼不早告訴他,其實這正是母愛的偉大之處。望之儼然,即之則溫,如沐春風,甘之如飴。這位母親是在用刀刃犀利的方式錶現出內心深處的萬斛柔情,她是將自己的深愛刻在骨子裏,讓舐犢情深成為她死後還放心不下的一份遺愛。這是人生最曼妙的風景。它們不會因時光的消逝而消散,也不會因歲月的變遷而變化。
讀後,我深受感動,也深受 啟發。自己也努力嘗試着能夠把這種具有穿透力的真實力量,融入到靈魂的呼嘯,帶進發自肺腑的文字之中。以前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卻忘了世事無常,有時生命脆弱得猝不及防,有些不經意的瞬間,也許就意味着生離死別。我的外婆,我的大伯,還有我的妹妹,就是這樣被久纏的病魔突然按下了停止鍵。剎那陰陽,令人心碎,讓人破防,涕淚四流。“驀然回首奈何人已遠”,但“有些往事,它在心頭”,可以説一個人的生命,綁定的一個家庭的命運,一個人的離去,就是一個家庭的劫難。在這以後無邊思念幾乎看不到終點,有時覺得自己偶爾的娛樂都是一種背叛和不該。哪怕是在今天,我們依然對此無法釋懷,隱隱作痛的情感還在不斷地折磨着心靈,時常回想起他們生前的點點滴滴,感人至深,每每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把它們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
情景交融注重“實”。在“景”的盡頭一定會站着“情”。這肯定是沒錯的。但我也認為,這僅僅説對了一個方面,其實王國維先生的這句話反過來也能成立,就是“一切情語皆景語”,事實上,我們所説的情感的類型都差不多,無非就是親情、愛情、友情等,但為什麼它們會表現出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呢?這就是因為激發這些情感的具體背景、場景和風景不一樣,其結果也就自然會不一樣。龐德説過: “一個意像是在一瞬間裏呈現理智和情感的複合物的東西。”這也就是説,我們可以等情來,也可以追景去。我到過許多江南水鄉,感受過那些不受驚擾的日子,它們都能在不動聲色中打動世界。在萬物靜觀的水鄉審美中,不管是杏花春雨,還是小橋流水,不管是水岸人家,還是粉墻黛瓦,不管是楊柳依依,還是桃花灼灼,都能沉澱出清明悠遠的生命情懷,我希望能夠把自己看到的江南寫出來,至少能夠為那些身處匆忙急迫現代節奏中的人們,提供一種自己認為的寧謐澄凈的境界。心中有暖,滿眼美景,所到之處,深情相伴。那些過目不忘的現實風景,必然是唯我獨有的情感表達;那種一見鍾情的真實場景,同樣也是發自肺腑的情感宣泄。在這本書中,收集的諸如一場球、一出戲、一本書、一首歌、一家人、一堂課等等現實敘事,主要是為了讓這些坐落在時間記憶裏的真實場景,不斷地保持着與內心情感的互動相通,進而達成實實在在的可看性和新鮮感。
連綿於割不斷的心流
這麼多年的寫作確實是一個斷斷續續的行為,但“我寫固我在”永遠都是箭在弦上,人生的許多經歷未必都完備,但細細品來,認真咀嚼其中,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正因為骨子裏有一種不捨的倔強,所以才能演化為源源不斷的記憶心流。有的時候是情感激發回憶,有的時候是回憶激發情感。雨心碎,風流淚,夢纏綿,情悠遠。許多情景常常會出現在猝不及防之間,透徹人心,醍醐灌頂,紛至的“情”忽然變得火般灼熱,沓來的“景”又變成躍躍欲試,乘勢而上,深入其中,狂飆突進,物我兩忘,心神合一,酣暢淋漓,如癡如醉,一瀉而下,一氣呵成。如此熱切的文字中常常會隱藏熱情中的自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寫自己的故事固然會身臨其境,寫別人的故事也希望有更多的代入感,通過全力調度自己的情緒記憶,提煉人格預設,順應審美期待,重塑情景關係,不斷詮釋和領悟人間的正道和生命的真諦。
通過細節書寫煙火氣。“平凡的我們,撐起屋檐之下一方煙火”,只要有煙火氣升起地方,就希望能有文字觸及,“沒有傷痕纍纍,那有皮糙肉厚”,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游,生活無處不在,人生無時不有。事實上,我們就是生活在許多日常的細節中,細節是生活的主體,也應該是表現的主體。如果能夠還原生活的惟妙惟肖,就能夠抵達生命的惟精惟一。兜兜轉轉的幾十年,看過太多的人,經過太多的事,歲月在變,事情在變,物是人非,人是物非,但唯一不變的就是當時的細節。沒有刻意,也不需要刻意,記是細節,不記也是,這些細節早已刻錄在自己的心靈深處,與血肉相連,與情感相通,蕓蕓眾生,隨處可見,只要能夠寫出這些細節的底色,就一定能夠煥發出煙火氣的神采。不管是寫校園、讀書、音樂、刊物,還是寫旅游、高鐵、家長會、郵遞員、小城故事等,細節的如影隨形,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特別是對那些年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和體育比賽,凡是能夠寫得清楚的,就絕不四捨五入,凡是能夠精確的就絕不用約數,盡量還原現場細節、還原氛圍細節、還原動作細節、還原心理細節。當然,有些是來自直接體會,有些是來自間接感受,通過沉浸式的體驗和具體入微的描寫,都能體現出細節對情感表達的忠貞不渝和聚精會神。為了保證這些細節的真實性和典型性,我多次徵求了家人包括其他涉及對象的意見,還有一些文章經過網絡&&發布後,許多讀者非常熱心,也非常中肯,他們對鄉情抒發深有同感,對所寫不足也特別較真,有的讀者給我寫了大段的留言,談了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我受益匪淺,在這次結集出版時,對他們提出一些不當、不妥或不對之處,也進行了認真的校改和完善。
通過日常發現詩情美。生活中那些與生俱來而又超凡脫俗的純凈美好情感,常常會散發出幽香四溢的縷縷詩情。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詩情並不是脫離泥土芬芳的另外東西,而是泥土芬芳本身應有的品質。孟郊的“母親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韋應物的“別來半歲音書絕,一寸離腸千萬結”,范成大的“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李白的“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等,這些詩句之所以詩意盎然,就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那些並不起眼的地方打開了新的畫卷,句入骨,情入髓,意入魂,讀後一下子讓人美了眼、醉了心、動了情。由此可見,平淡無奇的日子,到此都有詩情。生活寡淡久了,就會有一種細膩;司空見慣多了,也會有一種沉澱。“陽春召我以煙景,秋光待我以詩情”。我們無法回避生活的不堪,但生活可不止不堪,我們要從美好的地方發現美好,也學會從不堪的地方發現美好。善於打開多維通道,敢於壓縮生活陰影,讓許多生活中的應有詩情,通過不同的路徑和方式,全面而立體地滲透出來、揮發出來、瀰漫開來。不可否認,要想找到那些獨闢蹊徑的生活詩情確實不易,但如果一旦發現了,哪怕就是一點萌動,切不能辜負它們,也不願辜負它們,自己每每都會認真提煉,摸索前行。詩不必在遠方,但有時看詩卻不能在近處,生命中的某種體驗是富有詩情畫意的,但有時因為身處其中往往無法感受到濃郁的詩情,只有站到時光的遠處去觀照它們,那種不為所見的詩情才會冉冉升起。比如對古典音樂的深入感受、對草原旅游的自由選擇、對風景的不同理解和對人生的另有看法等等。諸如此類的文章,我都學着運用審美距離主動隔開寫作的時間,希望能夠把許多問題看得更清楚點,這樣才能寫得更準確點,同時寫好文章初稿後,我都會放上一段時間,然後再拿出來,重新思考完善。這次結集時,我又將一些新的感受注入到相關篇目之中,期盼“總有人間一兩風,填我十萬八千夢”,不斷地挖掘平平常常生活中的那種更加晶瑩剔透的動人詩情。
通過聚焦探索意蘊性。滾滾紅塵,每個人都是時光匆匆的過客,都要面臨着生活道路的計程時刻,一剎那有一剎那的感覺,一段有一段的魅力,一站有一站的味道,但共同的法則就是要接納生活的跌宕起伏、面對生活的跌宕起伏、認識生活的跌宕起伏、探索生活的跌宕起伏。生活常常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給你提出這樣或那樣的難題,我們也常常會徘徊其中無法描繪、難以索解,這時生活又會以出其不意方式給你送來答案。儘管這些答案不可能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但自己願意努力去捅破那些橫亙在解與不解之間的薄薄的一層紙。希望通過一個故事能夠打開一扇窗子,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聽到不一樣的聲音,打通不一樣的模式,體現不一樣的價值。在寫《中國女排,真的“神”了》《擔當,就是橫掃一切的霸氣》《鄧亞萍的“三頭六臂”》《張繼科,應該感謝對手》等文章時,他們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信念堅定和心態健康,他們那種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像一束束光一樣劃破長空,在生命的價值體系中,書寫了頑強戰鬥、敢於拼搏的人生輝煌,不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許多人的前行。為了在更多的層面達到凝聚焦點、畫龍點睛的目的,根據責任編輯的建議,在每個回目前又分別加上了章首語,通過片言只語,點到即止,圓融意境。《親情》“血濃於水就是血融於水,波瀾不驚,潤物無聲,也許是它最平常也是最美麗的姿態”;《鄉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思鄉如春草,更行更遠生,放眼眺望去,草色葳蕤深”;《感情》“能夠觸摸到的細微之情,都有溫度的成色,雖近在咫尺,卻能千回百轉”;《心情》“晴朗的心空就是激昂優美的進行曲,永遠都是春天的節奏”;《深情》“測量深情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它是否在沉入心底”;《事情》“事情,不是事,而是情”;《神情》“不是一般的表情,而是穿越靈魂的那種感覺”;《動情》“這一刻,我的全世界是你,你也是我的全世界”;《傾情》“心甘情願的執着,情不自禁的認真,不由自主的自律,都是為了不讓後悔找到機會”;《凝情》“沒有錯過瞬息萬變的風景,是因為專心致志的洞察”;《激情》“史無前例的激動,千載難逢的興奮,猝不及防的喜悅,怎能擋得住心情的突然起跳,一飛沖天,蹦出窗外,看到了尋常不見的風景”;《閒情》“閒情,也許就是簡愛”。通過這樣的處理,不僅能夠提綱挈領,總攬全局,也能夠激發思考,探索意蘊。
驚喜於想不到的收穫
這本書共有75萬字,體量比較大,涉及的內容比較廣,需要研究和確論的問題也比較多,於是,出版的過程就成了不斷修改、不斷完善、不斷學習和不斷收穫的過程。
第一個收穫是做文的認真。首當其衝的就是書名,它是書稿的門面,不僅要跳脫搶鏡,更要讓人一眼難忘。書名應該是作品內容的凝煉和作者靈魂的體現,更重要的也應該是讓讀者能夠快速了解作者基本思路的主要線索。對此,我苦思冥索,反復推敲,逐步淘汰,權衡再三,一直定不下來,與朋友商量,他善意勸我,書名不要太陽春白雪,那樣會容易拒人於千里之外,還是下裏巴人的好,容易讓人走進去,顯得更親切點。經他一提醒,我幡然夢醒,很快就確定為“此情此景”,主要基於三點考慮:一是易記。習慣運用的常用語,沒有神秘感,沒有朦朧感,沒有微言大義,一語破的,一目了然。此情此景就是生命的現場。它不是一堵墻,而是一扇窗。二是易解。所有寫情的都有景,所有寫景的都有情,所能彰顯的寫作正道就是情景合一、情景一體。三是易懂。所有情景都是此情此景。只要能夠寫出來的情感故事,就意味着已經是過去式,但對於我來説,自己能夠想到的或寫出來的一切,肯定都是那些在人生中極為深刻的東西,烙在心中,力透紙背,它們寄存在某一個角落,無聲無息,只要訴諸筆墨,永遠都是正在進行時,就像發生在當下一樣,總是那樣歷歷在目、栩栩如生。
第二個收穫是做事的嚴謹。出版社接手文稿後,嚴謹細緻、一絲不茍的精神一直貫穿始終。他們站在立意的高度,從主體框架構思入手,對於全部文章進行逐一篩選,該刪的刪,該減的減,該改的改,最後敲定了160篇。經過了初校、再校、三校,後來又加了一校,印前審讀也經過三輪才通過。應該説,從社長到總編、再到許多編輯特別是責任編輯,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大量的心血。對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詞,每一個標點,都精益求精,字斟句酌,以致到付印前,還在逐字逐句的推敲,也確實能夠發現一些難以發現的硬傷,臻於防患未然。有天責編打電話給我,要求提供近期個人照片,我找了一張,趕快給她發了過去,本以為是用於勒口作介紹的,但令我想不到的是,美編們看後覺得更適合放到封面上。開始我對此還有點不太理解,後來他們説出了自己的創意,即希望通過《此情此景》的作者正在看《此情此景》這本書的獨特構思,進一步呼應“此情此景”就在此時此刻的主題。
第三個收穫是做人的務實。原省作協副主席褚福金先生是全國德高望重的著名作家,他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好友,當邀他為本書寫序時,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近年來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社會影響非常大。他很敬業,也很勤奮,小説創作可以用分秒必爭來形容。但在此之間,能夠見縫插針撥冗為我寫序,真是令人非常感動!那天,我很快就把書稿的電子版發給了他,沒過幾天他就把寫成的序言發給我了。原以為他會採用宏觀性、原則性的寫法,或者是抓住一點生發開去,這樣可以節省不少閱讀書稿的時間,沒想到,他不僅從頭看到尾,而且對每一篇文章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把來龍去脈梳理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能夠抓住特點,找到重點,發現看點,闡明觀點。文字雖然不多,但言簡意賅,充滿着精氣神,寫得非常具體,寫得非常真切,寫得非常動情,也寫得非常生動!
時光如筆,勾勒人生,歲月成河,潤礫成蚌。《此情此景》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剪輯版,也是一本寫給曾經歲月的書。當縷縷陽光透進窗口,自己靜靜地端坐在書桌前,撫摸着這本剛剛出版的還依然飄着油墨香的新書時,心潮澎湃,浮想聯翩。“山海自有歸期,風雨自由相逢”。希望通過能夠真實呈現的自我,能夠與讀者一道,共同去打撈歲月深處的靈魂!(張永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