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賢吏之道在於常修為政之德——讀《江蘇歷代賢吏為官之道》之現實思考
江蘇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江蘇歷代賢吏為官之道》是中共江蘇省紀委組織編寫,江蘇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察委主任王常松作序,南京大學范金民教授主編的一部加強幹部廉政教育、倡導以文化人、為政以德的獨具匠心的優秀歷史文化著作。全書詞旨通達,論從史出,而又夾敘夾議,寓論於述,行文流暢,收錄了歷代特別是明清時期在江蘇任職或江蘇籍賢官能吏200餘人,以總結“為官之道”為中心,以彰顯修身立德為主旨,以人物人生脈絡為主線,詳述了他們的家世背景、從學情形、社會歷練及致仕生涯和政德品行,通過多角度探尋他們的人生信念和為官宗旨,系統生動地展示出他們臨民理政的嘉言懿行和節操風範,清晰地揭示出江蘇歷代賢吏群體所蘊藏着的歷史借鑒價值和現實啟示意義,對傳承弘揚江蘇傳統廉政文化,教育引導廣大黨員領導幹部見賢思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清正做人、廉潔從政影響深遠。通讀此書讓筆者對他們“清慎勤”的為官之道有了更多頓悟和 啟發,對新時代黨員領導幹部如何做好賢吏、如何常修為政之德有了更深思考和見解。
賢吏之道在於常鑄忠誠之德。“天下之德,莫大於忠”。傳統儒家倡導治國與平天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信仰上的忠誠。有了忠誠的信仰,就能在面臨任何困難時,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毀其節。“衡量幹部是否有理想信念,關鍵看是否對黨忠誠。”忠誠是黨員領導幹部的首要政治品質和政治生命線。黨員領導幹部要始終與黨同心同德,對黨絕對忠誠,時刻做到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在關鍵時刻靠得住、信得過、能放心,做到鐵心跟黨走、九死而不悔。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創新理論,使之成為崇德修身和開展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成為堅定理想的“主心骨”、牢固信念的“定盤星”,真正做到虔誠而執着、至信而深厚。要把對馬列主義的信仰植入靈魂、把對黨和人民忠誠的基因融入血脈,在思想上來一次昇華、在政治上來一次淬煉,把“兩個確立”作為最根本的政治遵循,把捍衛“兩個確立”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基本的政治態度、政治立場、政治信念、政治忠誠,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賢吏之道在於常存擔當之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歷代先賢為國分憂、為政盡力、為民操勞的不竭動力,既源於文人士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也來自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貫倡導的高風亮節。江蘇在全國發展大局中佔有重要位置,承擔着重大使命的江蘇,需要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作為新時代的江蘇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時刻牢記囑託,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積極傚法先賢,持續砥礪擔當之志、磨礪擔當之勇、提升擔當之能。要把敢於擔當的精神立起來、讓奮勇爭先的意識強起來,以敢於刺刀見紅的血氣、敢於刀刃向內的勇氣,正視問題、真刀實槍解決問題。面對自身瓶頸短板敢於自我革命,面對大是大非敢於橫刀亮劍,面對矛盾敢於挑戰化解,面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於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於堅決鬥爭,做疾風勁草、當烈火真金。要牢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激流勇進,勇毅前行,勇攀高峰,做攻堅克難、敢於勝利的奮鬥者,做踏實苦幹、寵辱不驚的擔當者,真正把職業當事業,把本職當天職,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在舉旗中護旗,切實用擔當作為的成效詮釋對核心的忠誠、對組織的坦誠、對人民的赤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立德、立功、立言之道,為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賢吏之道在於常立為民之德。“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黨員領導幹部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信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承諾,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我們共産黨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也是人民群眾的一面旗幟,要常思“以民心為己心”,堅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刻心中有人民,心中想人民,才能真正做到對黨忠誠,堅守信仰,造福一方、興德興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始終懷着對人民的赤誠之心,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執政理念,甘於“無我”,真誠奉獻,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德立信,以德服眾,多做對人民有益的事情,多做於社會發展有用的工作,達到當一任領導、興一方經濟、獻一腔熱血、建一方文明、富一方百姓的至臻德行境界。要強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的宗旨,崇尚造福人民之德,站穩人民立場,始終同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勇於擔當、積極作為,切實把造福人民作為最根本的職責,把真摯感情融入於為人民服務之中,同老百姓打成一片,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秉德無私參天地,蘇世獨立橫不流”。
賢吏之道在於常懷淡泊之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主要指摒棄私心雜念而清靜安寧的精神狀態;輕視名利,不為名利所囿的精神境界。老子《道德經》曰:“大味至淡,真水無香。”名利本是身外物,唯有淡泊顯精神。淡泊是中國傳統哲學所提倡的一種理想人格,是古往今來歷代賢吏的修身準則和追求,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淡泊不是安於現狀,隨遇而安,而是一種操守,一種立身做人之道。“當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黨員領導幹部心存淡泊,就會不謀私利,志高心潔,有為於世,有益於人,就會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做到心繫於民、責為民盡、利為民謀、績為民創。黨員領導幹部淡泊名利,説到底就是要保持一種“無意功名利祿”的人生態度,不圖非份之想,不汲汲於榮名,不慼慼於卑位,不為了一點蝸角虛名、蠅頭小利而蠅營狗茍的生活。陳雲曾説過:“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確實如此,要想擔得起厚重遠大的事業,就得首先成為一個“淡泊”的人,抵得住誘惑、耐得住清貧。就要視名利淡如水,看責任重如山,多奉獻,少索取,任何時候都不能追名逐利,貪功諉過,也不可盲目與別人攀比,心態失衡,始終保持“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卷雲舒”的豁達心態;就要胸襟開闊,堅持以事業凝聚人心,以事業容人容事,具有宰相肚裏能撐船的雅量;就要有“為官一任,建功一方”的決心和恒心,始終做到在事業面前專心致志,在得失面前甘願吃虧,在苦累面前毫不退卻,在生死考驗面前義無反顧。
賢吏之道在於常修正己之德。“善治天下者,求之於其身而已矣”。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推崇德行,儒家思想要求人要修身正己,追求理想人格,所以為政者的自我約束能力,修身律己的態度成為江蘇歷代賢吏為官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認為想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從注重自身修養德行開始。我們黨更是一個特別重視德行修養的政黨。黨員領導幹部個人品行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其管理社會和百姓的效果,上行下效,只有做到正己垂范嚴格要求自己,慎言慎行、慎初慎始、慎微慎欲、慎獨慎權,才能夠樹立起權威,獲得百姓的信服,從而真正擔負起管理的職責。這就是孔子認為的“修己以敬”然後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黨員領導幹部只有時刻保持人民公僕本色,從小事小節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完善自我,時時立德固本,修身正行,才能做到懷德自重,高德自守,養成好思想好品德。“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欲事立,須心立。今天,我們共産黨人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百年大黨新飛躍,要做到修身養德,就要始終正心明道,認真學習重要論述,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中蘊含的大德、公德、私德,崇尚對黨忠誠的大德、為民造福的公德、清廉律己的私德,不斷提升道德認知,強化道德自律,砥礪道德實踐,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奮勇爭先,建功立業。
賢吏之道在於常守清廉之德。“功廢於貪,行成於廉”。廉的基本含義就是廉潔自律,潔身自好。“廉潔自律是共産黨人為官從政的底線。”對於黨員領導幹部來説,清廉也是為政本色。“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只有廉潔,才能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才能為政公平、理訟明正。江蘇歷代先賢的重要共性,在於“清正廉明,自奉節儉”。廉潔是立人之大節,人廉則正派,官廉則政舉,官貪則政危。吏不廉平,則治道衰。要把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安身立命的“壓艙石”,時刻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於人民。要多積尺寸之功,牢記“堤潰蟻孔,氣泄針芒”的古訓,加強廉潔習慣養成,防腐拒變,防微杜漸。要敬畏法律法規,嚴明黨章黨紀,把清正廉潔作為為黨為民的一種信念融入思想、一種能力融入工作、一種追求融入人生,以高標準嚴要求純潔社交圈、凈化生活圈、規範工作圈、管住活動圈,牢牢守住共産黨員的基準和底線,真正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乾乾淨淨做人做事、清清白白從政為官。要時刻牢記清廉是福、貪慾是禍的道理,任何時候都要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行為、守得住清白,在奮發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光明磊落坦蕩無私,永葆“只留清氣滿乾坤”的政治本色。(江蘇省紀委監委派駐省公安廳紀檢監察組組長 陳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