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人:聚焦實體經濟出實招
江蘇省兩會牽動全省上下的心。我市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圍繞“三大光榮使命”暢所欲言,聚焦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獻計獻策。
1月21日《揚州日報》推出深度報道《穩住實體經濟就是穩住經濟基本盤》,“堅持把産業科創名城建設作為揚州城市發展主航道,起步就要奔跑、開局就要爭先”,以産業聚“實力”、以項目出“實幹”、以創新提“實效”,展示了新一年揚州在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的實招。
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揚州歷史上的每一次輝煌,無一不以經濟繁榮為支撐。實體經濟是發展的家底,企業是發展的根基和命脈,省兩會代表委員的熱議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對實體經濟認識的高度自覺,讓人欣慰,使人放心。可以預見,他們回來後,一定會身體力行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也會通過示範效應凝聚全市上下發展實體經濟的共識。
穩住鋪天蓋地的基本盤。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存活下來殊為不易。他們經受住了市場洗禮,頂住了經營壓力,贏得了市場認可。有的也許還不夠大不夠強,甚至有若干亟待改進的問題,但他們吸納了大量就業,也依法納稅,為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我們不能因其小而不重視,因其難而不關心,更不能因其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就不服務,相反,要以更大的耐心予以培育,更多的熱心予以扶持,更多的好心予以解難。將他們的發展穩住了,整個基本盤就穩住了,社會民生就得到保障了。有了這樣的穩定面,才可能放開手腳去抓其他工作。
培育頂天立地的小巨人。專精特新小巨人“一招鮮、吃遍天”,在業內響噹噹,技術強、人才多、牌子硬、效益好、後勁足,對地方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改變發展被動局面,要從培育頂天立地的小巨人入手,放眼育苗子,根據國家戰略需要,掌握産業政策導向,圍繞産業鏈布局,選出有潛力的企業,制定育苗計劃,把企業成長規律與地方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放手想法子,企業自身的努力是根本,外部營商環境和扶持政策也必不可少,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為企業成長為小巨人量身定制政策,在産學研上牽線搭橋,在人才引培上排憂解難,在急難愁盼上主動作為,在市場開拓上清障開道,最大程度滿足企業對發展的需求。只要持之以恒,方法得當,共同努力,小巨人就會越來越多。
激發戰天鬥地的精氣神。發展是幹出來的,企業是拼出來的,機遇是搶出來的。在變局中開新局,需要拿出戰天鬥地的英勇氣概,把項目招引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牛鼻子”。市場深度調整,産業重新布局,智改數轉大勢所趨,新商機正在孕育,一大批新項目在新一輪擴大投資中正在尋求合作,全國各地都圍繞項目招引在拼搶。擴大實體經濟體量,提升實體經濟質量,最終取決於實體項目數量。“戰天”,就是要天生不服輸,不做“井底蛙”,勇當“領頭雁”,在項目招引上比高低;“鬥地”,就是要突破地域思維,少説不可能,多想怎麼能,讓大項目、好項目實實在在落地。項目招引是一場看不見刀光劍影的拼殺,狹路相逢勇者勝,比的就是豪情壯志、戰鬥意志。沒有一股戰天鬥地的精氣神,是不會招引到大項目、好項目的。
體現擔當靠實力説話,而實體經濟就是實力的重要表現。只要聚焦實體經濟出實招,穩住鋪天蓋地的基本盤,培育頂天立地的小巨人,激發戰天鬥地的精氣神,就能收穫歡天喜地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