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蘇州:數字賦能 打造高水準産業創新集群

2022年01月06日 09:40:1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張展鵬、劉巍巍

  小寒不寒,心向暖陽。

  蘇州5日舉行“新年第一會”,宣布2021年預計完成地區生産總值2.2萬億元,規上工業總産值歷史性跨越4萬億元大關。

  作為小康宏圖起筆之處、現代化宏圖勾畫之地,蘇州謀求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鮮明提出“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時代産業創新集群”。

  蘇州將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集群,推動産業經濟向創新經濟躍升、産業大市向創新強市邁進,全力打造“創新集群引領産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

  增創“蘇州制造”新優勢

  蘇州每年謀劃全局重點工作的首個會議,都引人注目。

  2020年提出“開放再出發”,2021年聚焦“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今年主題鎖定“數字經濟時代産業創新集群發展”,連續三年著力點都是産業、落腳點都在發展。

  “十四五”開局,蘇州多項數據創歷史新高: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10億元,約佔江蘇省1/4;進出口總額突破3800億美元,約佔全省1/2;地區生産總值約佔全省1/5。

  制造為“核”。多位參會人士對記者説,蘇州各項成績背後核心支撐在于制造業。

  截至目前,蘇州擁有16萬家工業企業,涵蓋35個工業大類、167個工業中類和491個工業小類,是國內工業體係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堅守實業的基因刻在蘇州企業家的骨子裏。東渡紡織集團深耕紡織服裝行業超過60年,如今依然忙于改造提升服裝生産線。董事長徐衛民笑稱,這些年錯失很多掙錢機會,但毫不遺憾,因為初心就是“做好紡織”。

  通潤機電集團自1968年試制千斤頂,打拼半個多世紀後,商用千斤頂、汽車千斤頂等多項産品的産銷量世界第一。“轉型不等于盲目轉行。我這輩子想盡辦法做好一件小事,就做一滴水,一滴滴水匯成蘇州制造業的江河大海。”集團董事長顧雄斌説。

  從鄉鎮經濟活躍,到外向型經濟崛起,再到新世紀開放型創新經濟轉型,蘇州堅守制造業的主線始終清晰。

  久久為功,必有回報。位于蘇州吳江區的盛澤鎮,走出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恒力集團與盛虹集團,印證了保持“恒心定力”終可見“盛世長虹”。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工業強弱成為重塑區域競爭格局的關鍵變數,制造業愈發受到重視。這一背景下,蘇州規上工業總産值越過4萬億元更顯難能可貴。

  “4萬億”在國內乃至全球都處領先地位,但蘇州不滿足于此,更多審視不足,思考如何“從大到強”“從強到優”。

  碧螺春是蘇州名茶。每年炒茶時,大火把鐵鍋燒到近300攝氏度,師傅用手不停地將茶葉撈起、翻炒、抖落,然後慢慢加火減火,讓它成形、幹燥,整個過程持續約40分鐘。

  “三分靠原料,七分靠炒工。”炒茶對技藝的堅守、對火候分寸的把握,與蘇州做大做強制造業恰有共通之處。

  借力數字經濟搶佔“新賽道”

  邁上“4萬億”臺階,下一步如何走?蘇州錨定“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主線,借力數字經濟係統性重塑制造業。

  《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6%以上。

  截至2021年底,蘇州已有6000多家工業企業推進實施了8000多個“智改數轉”項目,獲評江蘇省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平臺23個,後續將完成全市1.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説,如果説2500年歷史的古老蘇州特質是江南文化、40多年改革開放是開放的態度,走進新時代就是創新的精神。發展數字經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大勢所趨,也是推動蘇州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

  數字經濟既是新賽道,更是主賽道。

  蘇州未來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可制造上萬種功能附件,強大的定制化生産能力正是得益于數字化保障。企業投入近億元提升智能化水準,引入工業互聯網破解産供銷協同難題。如今按照客戶訂單需求的發貨入庫及時率上升15%,全員勞動生産率提高25%。

  在昆山緯創一廠,筆電智能組裝生産線上配備智能檢測係統,能夠實時監測筆電組裝過程:顯示綠色代表零件組裝過關,紅色説明需要返工。以往人工檢測需要45秒,現在機器檢測只需要15秒。

  中國賽迪研究院發布《長三角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水準評估評價白皮書(2021年)》,評價蘇州數字經濟發展指數位列全國地級市首位,在長三角城市群“一核多星”總體格局中也位居前列。

  賽迪數字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認為,蘇州智能制造體係已經初步形成,通過以點帶面促進智能技術在制造業企業的廣泛整合應用,推進全市數字經濟發展。

  打造“萬物生長”的創新係統

  雖然在數字經濟取得一定先發優勢,蘇州人仍清醒看到差距。在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方面,蘇州與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線上新經濟的頭部平臺還不多。

  創新集群建設是補齊數字經濟短板的重要舉措,能夠把産業長板拉得更長、把規模做得更大、把競爭力提得更優、與本地經濟結合得更緊,真正實現“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

  産業集群被認為是獲取區域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創新集群則被視為産業集群的高級形式,是創新資源和産業要素的有機協同性配置。

  蘇州具備打造創新集群的規模優勢。目前已形成先進材料、電子資訊、裝備制造三個萬億級産業。隨著全球生物醫藥高端資源要素在蘇州加速集聚,生物醫藥産業也逐漸成為“地標産業”,現有企業超4100家、年産值達3000億元。

  “十四五”時期,蘇州將動態投入超1000億元專項資金,用以支援數字經濟時代産業創新集群發展。

  華辰精密裝備(昆山)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數控軋輥磨床領域的領軍企業,以其為龍頭,集聚了80多家生産企業及關聯企業,形成智能裝備産業集群,年産值超120億元,成為蘇州産業創新集群發展的一個縮影。

  “聚焦産業創新集群發展,是蘇州未來的偉大事業,蘇州企業責無旁貸。”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説,亨通已連接上下遊産業鏈企業1489家,形成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全球光纖通信、海洋通信智能制造先進模式和産業創新集群。

  推動創新集群發展,蘇州誠意十足:對首次入選世界500強的企業給予3000萬元獎勵,首次入選中國500強獎勵1000萬元;對重大創新團隊最高給予1億元項目資助,個人最高可獲5000萬元支援;對新建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和國家重大技術攻關項目,最高可按市、區(縣級市)兩級財政1:1配套予以支援,上不封頂。

  創新集群裏除了企業,更突出的是擁有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金融機構等,以多元化架構保障創新能力不斷産生。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內,科研人員聚焦電子資訊材料、生命健康材料和能源環境材料等領域,積極開展應用基礎研究;蘇州大學的兩院院士帶領約300位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和青年才俊,開展協同攻關和整合創新;東吳證券的金融人士努力暢通融資渠道,撬動社會資本為科創注入金融活水。

  “創新集群是催生産業創新的生態係統,就像熱帶雨林。”曹路寶説,市場主體就像大大小小的植物,在政府統籌協調下,各類園區提供土壤,金融提供水分,政策就像陽光,輿論就像空氣,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相互作用、協同發力,匯聚成高品質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城市的鮮明標識。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2112823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