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促進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今年10月,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制定了“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勾勒了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的美好藍圖,推動世界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到新的進程和新的階段。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和文化基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哲學思想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指出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關的有機整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明確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通過對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等地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所帶來的惡果的舉例,深刻指出“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必須要“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強調天人合一,在人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層次分明、體系完整的順應自然、善待自然、熱愛自然的傳統優秀生態文化,如“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態哲學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生態建設觀等。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提出,正是新時代中國共産黨在繼承、弘揚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中國傳統優秀生態文化的基礎上,對世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主張、新理論和新戰略。
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與責任。隨着世界歷史的發展,全球化程度越來越深,各國不僅需要攜手共謀經濟發展、共商國際治理秩序,還需要共建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放眼全球,氣候變化異常、厄爾尼諾現象頻發,物種逐步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環境破壞在世界範圍內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日益顯現。在全球環境治理遭遇前所未有困難和挑戰下,中國勇於擔當、積極作為,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指出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不僅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也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分享了中國生物多樣性治理的做法和經驗,強調各國要攜手同行,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綠色轉型為驅動、以人民福祉為中心、以國際法為基礎等來保護生物多樣性,開啟了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中國行動。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和基本方略中,並在國內生態文明建設上展示了強大的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正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設立了第一批國家公園;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將逐步構建一系列的政策體系、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為世界綠色發展貢獻氣候治理新思路、新局面和新舉措。
雲南,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世界花園”的美譽,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如今已建立了362處自然保護地,擁有各類群生物物種數均接近或超過全國的50%,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今年雲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事件不僅引起中國網友關心還引起國際媒體關注,體現了中國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生動詮釋了中國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實踐之道。近年來,從理念到制度再到行動,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再到有效落實,中國在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上找到了一條可行、有效的道路,為各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為人類社會創建美好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莫春菊 作者係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