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厚植第一資源,加快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

2021年12月24日 07:42:54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厚植第一資源,加快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

  —— 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側記

  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關鍵靠人,關鍵靠人才。

  12月23日,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召開,省委書記吳政隆發出加快推進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全力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的動員令,向四海英才亮出江蘇誠意、發出江蘇邀約。

  與會同志紛紛表示,將緊緊圍繞省委決策部署,聚焦重點任務、強化責任落實,涵養人才生態、充分激發活力,讓更多“千裏馬”在江蘇創新創業競相奔騰,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堅強有力人才支撐。

  扛起擔當,把江蘇建成人才強國雁陣格局重要支點

  加快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奮力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努力把江蘇建成人才強國雁陣格局的重要支點、全國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扛起“江蘇擔當”、作出“江蘇貢獻”。這樣的目標定位,備受關注。

  “吳政隆書記的講話,彰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的‘江蘇自覺’,凸顯江蘇當好全國發展‘壓艙石’的責任擔當。”南京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華説。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南京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級人才平臺。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這個要求。南京如何發揮科教城、産業城、樞紐城的優勢,在雁陣格局中為全省全國多作貢獻?

  “南京明確建設好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典范城市,深層次推進産才城一體化,重點打造戰略人才力量培養平臺、國際人才首選發展平臺、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平臺和區域資源集聚輻射平臺,努力形成‘城市與高校共生、産業與人才共榮’的生動局面。”王華介紹説,南京將堅定不移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全域人才觀,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全力打造高能級的人才載體平臺,扎實推動人才鏈、創新鏈和産業鏈深度融合,全心營造拴心留人的服務環境。

  “省委對蘇州提出,到2025年,要在國家級高水準人才平臺建設上取得階段性成效。這既是殷殷期望,更是鞭策鼓勵。”蘇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祁松説,蘇州雖是人才大市,但還不是人才強市,要牢牢抓住現代化人才這個戰略資源,更大力度培育戰略人才力量,更深層次推進産才融合發展,更寬視野集聚全球智慧資源,更高水準推進人才自主培養。特別是要聚焦數字經濟時代下的産業創新集群發展,持續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強化重大項目平臺建設,千方百計引進發展急需的人才,把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匯聚起來,為我所用。

  建設新時代人才強省,必須“強”在高水準的國際化人才隊伍上,“強”在高能級的載體平臺上,“強”在高含金量的政策舉措上,“強”在高匹配度的人才供給上,“強”在高品質的人才生態上。這五個“強”,回答了人才強省建設的科學內涵和實現路徑。

  “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要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建設有影響的高水準人才平臺,省委對于徐州這一要求,令我們倍感振奮。”徐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戴敏捷説,徐州將立足淮海、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高水準建設淮海人才創新賦能先行區,在人才強省建設中展現中心城市應有作為。

  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最優先位置,成為參會者的普遍共識。

  作為全省人才發展現代化建設試點地區之一,南通市海門區開展一係列創新舉措,率先出臺“頂尖人才來海創業免評審”“全職高薪人才項目申報‘三不唯’”等舉措。

  “我們積極推動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省船舶和海洋工程技術裝備創新中心,將來還要爭創國家級,爭取承接國際級海工領域新技術研發,參與‘卡脖子’技術攻關。”海門區委書記郭曉敏説,海門將持續以無微不至的真心留才,營造“如魚得水、如鳥歸林”的創新生態,聚四海英才,助創新轉型,積極探索建設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

  瞄準“高精尖缺”,全方位鍛造現代化人才隊伍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呼喚人才也造就人才的偉大時代;

  我們推進的事業,是一項渴求人才也成就人才的偉大事業。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著力打造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現代化人才隊伍,成為江蘇人才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

  聚焦科技自立自強,更大力度培育戰略人才力量。人才短板,“短”在人才;“卡脖子”,“卡”在人才。因此,必須把培育戰略人才力量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培育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建設高品質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努力培養更多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

  “更大力度培養戰略人才力量,既強調培育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又要求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涵養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説,作為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南大將結合立德樹人、學科建設、科研攻關等發展布局,主動匯聚人才、持續培養人才、全面團結人才、積極成就人才,全力打造高水準人才隊伍,助力江蘇高品質發展。

  “關鍵領域人才供給不‘掉鏈子’,發展才能不被‘卡脖子’。”在省科技廳廳長王秦看來,加快形成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支撐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是建設人才強省的關鍵力量。

  圍繞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重點領域,省科技廳將每年支援10名左右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的戰略科學家,加強探索性、原創性、前沿性研究,帶動形成一批高水準創新團隊;每年支援1000名左右青年科研骨幹開展創新研究,加快建設一支以35周歲以下為主體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更加注重培養既懂科技又通市場的科技企業家隊伍,研究制定科技企業家隊伍建設意見,以人才強、科技強支撐江蘇産業強、經濟強。

  “江蘇去年在全國率先啟動省域産業學院建設計劃,設立30個省級重點産業學院建設點。依托這種校政企共建新模式,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和産業、行業、企業需求的緊密結合。”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説,我省將進一步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建設省級“卓越工程師培養專業(基地)”,深化産教融合、強化工程實踐,培養一批精于實操、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卓越工程師”。

  “作為匯聚、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陣地,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自覺履行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積極創造條件為高水準人才提供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和廣闊舞臺。”東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攀説,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為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快速成長、脫穎而出和發揮作用打通“綠色通道”。

  “我們深知,惟有通過自主吸引人才、儲備人才、使用人才,特別是自主培養一批具備前沿視角、把握科技趨勢、掌握過硬技術、善于創新突破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才能持續保持創新領跑者的位置。”南瑞集團有限公司(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冷俊説,作為能源電力領域龍頭企業,南瑞將聚焦保障能源電力安全、構建新型電力係統、服務國家“雙碳”目標等主攻方向,更大力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更實舉措加強人才培養、更深層次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讓人才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三鏈融合離不開資金鏈助力。“江蘇銀行科創人才授信企業達1.1萬家、貸款余額1150億元,與省內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廣泛合作,支援115家科創人才企業上市。”江蘇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夏平介紹,創新探索金融服務人才,靠前服務人才強省建設,江蘇銀行推出“人才金融10條”,支援“卡脖子”攻關人才605人、“揭榜挂帥”項目21個;推出人才貸、“卡脖子”專項貸、“專精特新”貸等,累計投放153億元。

  用好“關鍵一招”,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競相涌流

  “常格不破,人才難得”。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示范區,必須充分發揮改革的先導作用,敢破敢立、破立並舉,縱深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這一個個“有利于”,目的就是用好改革“關鍵一招”,讓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競相涌流。

  構建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從何突破?如何發力?答案是帶著問題意識,聚焦痛點堵點難點,在管理措施上做“減法”、激勵支援上做“加法”甚至“乘法”。

  打造引才招才“磁場”、優化選才用才“量尺”、厚植成長成才“沃土”,呼喚改革係統突破、全局發力,涉及制度機制、服務環境、載體平臺建設。比如,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為人才“松綁”,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建立“放權清單”和“負面清單”,該下放的權力一律下放,不合理的限制一律取消;建立更加公正的評價體係,進一步破除人才評價中“四唯”現象、“帽子”滿天飛等問題,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係;建立更加鮮明的激勵體係,構建更有含金量的政策。

  作為全省“科技改革30條”唯一試點高校,南京工業大學制定60多個文件辦法,從科研項目管理、經費報銷、設備採購、到人才聘用、職稱評定、成果轉化,構建覆蓋創新創業全流程的制度體係。“我們在全省率先提出科研成果先確權後轉化模式,科技成果所佔股權的90%獎勵給完成人,鼓勵教師將成果作價入股企業。”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芮鴻岩透露,在人才評價改革上,南工大突出創新績效,堅持多元評價、分類評價。學校設置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並重型、科研為主型以及社會服務型等職稱類型,開設直評、破格、特別推薦等職稱申報通道。試點以來,全校已有30人破格、直評、特別推薦正高,教學為主型、社會服務型正高29人,其中社會服務型正高17人。

  “人才工作,最核心是調動人的積極性,體制機制改革要讓人才獲得與個人能力、貢獻相匹配的價值實現感,從而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省産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胡義東表示,有些單位推出股權激勵,但這種激勵往往滯後,項目做成功,團隊能拿多少,事先並不清楚。“我們這幾年成立39家研究所,産研院、園區和團隊三方持股,團隊佔大股,最高可達90%,而且,明確團隊核心、重要成員各持多少股,給未來成員預留多少股。”他注意到,當股權激勵前置,讓創新團隊提前看到自己能拿多少,他們因此更有動力把成果轉化幹成功,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同時獲得更高的個人回報。

  作為全省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試驗田”,省産業技術研究院已在全省建設64家專業研究所、33個重大項目公司,與100多家國內外高校、150多家省內龍頭企業展開戰略合作。在這個産學研的創新聯合體中,省産業技術研究院按照市場機制搭建創新平臺,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創新“接力”。

  用好人才評價“指揮棒”,江蘇建立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高級職稱考核認定綠色通道,1661人獲評高級職稱。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張彤介紹説,江蘇建立數字經濟專業人才高級職稱評價制度,修訂出臺50項人才評價標準,全面糾治職稱評價“四唯”問題;推進高技能人才和專技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改革;面向156所高校、3家大型三甲醫院等下放職稱評審權,為人才發展松綁賦能。

  吸引集聚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務,比真金更比真心。“十四五”期間,常州計劃每年引進10萬大學生,堅持“生態聚才”,實施立體化、全景式的“青年留常”計劃,建設長三角青年創新創業港、人才公寓、創客空間等載體,打造全國青年創新創業最向往的城市。

  今年,常州已引進9.4萬大學畢業生,他們只要繳納6個月社保,不要申請,即可按規定享受生活、居住“雙資助”。常州通過多種渠道,開工人才公寓項目84個共計房源2.7萬套,已竣工1.5萬套、入住1萬套,並通過多種渠道,計劃籌集10套人才公寓。同時,向大學生提供最長3個月的免費住宿、就業咨詢等綜合服務。

  “要讓背包到常州找工作的大學生,剛剛在常州工作的大學生,有一張舒適的床,有個歇腳的地方,有個溫暖的家,開啟有尊嚴的生活。”常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季培東説。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尋覓人才如饑似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相信這樣的江蘇,一定會成為天下英才向往的創新創業之地。(胡蘭蘭 林元沁 孫巡)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819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