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管收不管種 公司管種又管收
陜西省農業部門“農田託管”破解傳統農區種糧難題
    2008-12-24    本報記者:張軍    來源:經濟參考報

資料照片

  陜西省農業部門引導企業在傳統農區推廣“農田託管”模式,在不改變農戶承包經營自主權和種田收益前提下,實現了糧食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生産和社會化服務。專家認為,此項探索有望破解中西部傳統農區糧食生産“副業化”和種糧人群“弱質化”難題,值得研究推廣。

4000農戶“送田入托”

  地處關中平原腹地的西安市長安區是陜西省傳統糧食産區,由於比較效益不高,近年農民種糧積極性減弱,加之青壯年勞動力大舉進城務工,糧食生産副業化、弱質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業科技得不到推廣應用,糧食産量開始下滑,部分村莊30%的糧田秋季拋荒。
  如何因地制宜破解傳統農區糧食生産面臨的難題?今年年初,陜西省農業廳在調研中有農民提出:城裏人的孩子可以“入托”,能不能給農村人的田地辦個“託管”機構。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家也看到了農業服務領域蘊藏的巨大商機。在陜西省農業廳組織引導下,陜西省第一家專門從事農業託管的企業——長豐現代農業託管公司在長安區成立。
  據長豐公司總經理薛拓介紹,農田託管的具體做法是,公司把農村現有的農機專業戶和有專長的農技、水電人員組織起來,成立相應的專業服務隊,聘請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當顧問,全面負責農作物從種、管、收到銷售的全程式服務和保障。公司承諾:農田託管後,農民的土地經營自主權不變,對土地的投資方式和收益不變。公司主要在良種、翻耕、播種、施肥、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灌溉和收穫等環節,提供統一的低於市場價的社會化服務。農民自己想幹的,就交給農民按公司提供的科學種田規程自己幹;農民自己不想幹的、無時間幹的,可由公司代為管理,公司按實際服務收取費用,保證價格低於市場價。公司還承諾,託管農田低於託管前三年平均産量的,將給農民進行補償。農田託管後,農民每畝田每季只需交納30元託管費。
  據記者調查,今年秋播期間長安區已有15個村莊3800余農戶將自己家的責任田交給長豐公司“託管”,總面積1.61萬畝。今年秋播期,長豐公司實現了統一播期、統一良種和測土配方施肥,不到10天就完成了全部託管田的播種任務。
  長安區産糧大村中豐店村委會主任馬軍良説:“過去夏收夏播和秋收秋播,種子、肥料要自己買,機械、機手要自己雇,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勞力都要叫回來,緊趕慢趕最少也要忙一個月。不種罷,可惜;種罷,費心大、收益小,農民確實沒有積極性。農田託管後,種田省心多了。”

“經驗田”託管成“科學田”

  長安區灤鎮街道辦副主任張輝認為,實行農田託管最大的好處是把“經驗田”變成了“科學田”,這種模式有利於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有利於優化配置農村生産要素,有利於提高糧食生産潛能和增加農民種田收益。
  鴨池口村委會主任張鶴年告訴記者,全村2000畝田今年全部交給長豐公司託管。公司調來4&秸稈還田機,每畝秸稈還田費用比市場價低5元;公司統一給村裏配送化肥,價格每袋便宜7元錢;公司還實行了測土配方施肥,每畝節省20元。僅這三項服務就把託管費用省出來了,農民當然歡迎。
  鴨池口村農民張保民説,過去我們種田憑經驗,特別是施肥十分盲目,我家種麥年年每畝地底肥都施18斤尿素。今年公司取土化驗後才知道,地裏根本不缺氮。我按公司提供的配方施肥,每畝地肥料錢節約了20元。
  鴨池口村黨支部書記吳三群反映,過去群眾麥田除草喜歡在春節過後、不見蟲災不打藥,草除不凈,蟲防不住。今年看了公司制定的小麥田間管理技術要點,才知道麥田除草時間要放在春節前,防蟲打藥的時機要早,這裡面學問大了。
  長豐公司總經理薛拓説,關中農民習慣早收玉米、早播小麥,省農業廳推廣“兩晚”增産技術,玉米晚收一週,可增産50至100斤;小麥晚播一週,可防止小麥春旺。但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耕、播都要尋機手雇機械,“兩晚”技術多年無法推廣。今年公司的託管基本實行“兩晚”種植。估算下來,1.6萬畝玉米一季至少增産5萬斤。
  中豐店村第三村民小組組長馬鴻信反映,農田託管還有效杜絕了農村投資浪費。過去各家各戶種田,全組80多戶人家320畝耕地,本來有8個抽水泵、2000米水管就可保障灌溉。但全組共有抽水泵60多個,水管1萬多米。一個抽水泵2000多元,1米管子最貴的40元,僅三組農民的灌溉重復投資就浪費了40多萬元。現在長豐公司統一購置了深水泵,一眼井配一個,節省多了。

農田託管“化解”種糧危機

  農業專家、陜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任富平認為,“農田託管”模式有利於實現農業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生産和社會化服務,為中西部傳統農區農業規模經營提供了借鑒,有利於化解當前糧食生産領域中出現的突出問題。
  任富平認為,良種、良法等技術到位率低是當前制約糧食增長的關鍵因素。從陜西省農技推廣實踐看,只要農民掌握關鍵技術,小麥和玉米畝産量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不成問題。但由於糧食生産比較效益低,農民不願增加農業技術的資金和時間投入,加之社會化農技服務組織還沒有發育起來,基層農技推廣一直找不到有效的載體和途徑。
  陜西省玉米首席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薛吉全等專家認為,通過“農田託管”,可以解決中西部傳統農田糧食生産最為突出的“兼業化”、“弱質化”問題。在中西部傳統農區,雖然比較效益低下,但土地仍是農民的基礎性收入,農民“種不好又捨不得”,在種田和打工之間兩頭奔忙、兩頭不見利。農田託管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讓務工農民放心外出,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土地産能,是實現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的有益探索。
  長安區中豐店村65歲的農民馬鴻釗説,家裏種了6畝地,每年收種時節,在外務工的兒子、媳婦都要回來;有些家庭壯勞力回不來,田就荒着不種了,全村秋季每年要荒1000多畝田。今年田地託管了,孩子沒有回來,田收得及時,種得及時。原來村裏荒着的1000畝地,今年也重新種上了。
  任富平認為,“農田託管”後的專業化生産,有利於消除農民種田“口糧化”傾向。按長安目前的農業生産條件,小麥、玉米畝産很容易達到1000斤,但現在許多農戶的畝産量只有600至800斤。今年按長豐公司的種植方式,1.61萬畝小麥畝均增産100斤不成問題,可累計增産100萬斤。據農業部門問卷調查,目前農戶把農田托給公司管理的意願很強烈,如果能大面積推廣,將大幅提高糧食生産潛能。

    [相關報道] 吉林國有糧企打破體制“枷鎖”探索改革新路

    在糧食購銷市場放開,市場主體多元化背景下,吉林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乏力,陷入虧損、挂賬、再虧損、再挂賬的惡性循環。
  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吉林省堅持與完善中央和省儲備糧體系相結合,與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相結合,與扶持大型糧食企業集團相結合,全力推進國有糧企産權制度改革,不僅打破了傳統的體制“枷鎖”,還能有效盤活閒置國有資産,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探索出了一條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新路。

    [相關報道] 企業“下田”熱情看漲 農民“上田”有喜有憂

    記者在新疆産糧大縣奇&及其周邊地區採訪時發現,在政策“利好”帶動下,一些工商企業下鄉租種農地的熱情高漲,而農牧民對此有喜有憂,一方面他們期盼能有更多的增收機會,另一方面又擔心土地被租走後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相關稿件
讓農民業主對接 探訪重慶農村土地流轉市場 2008-12-23
更要關心幫助“回不去”的農民工 2008-12-22
重慶:“兩條腿走路”服務農民工就業創業 2008-12-22
應該幫助返鄉農民工渡過難關 2008-12-19
“金豆子”成了農民的“鬧心豆”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