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糧食購銷市場放開,市場主體多元化背景下,吉林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乏力,陷入虧損、挂賬、再虧損、再挂賬的惡性循環。 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吉林省堅持與完善中央和省儲備糧體系相結合,與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相結合,與扶持大型糧食企業集團相結合,全力推進國有糧企産權制度改革,不僅打破了傳統的體制“枷鎖”,還能有效盤活閒置國有資産,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探索出了一條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新路。
體制機制不活 市場競爭乏力
吉林省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在2004年以來基本解決老人、老糧、老賬“三老”問題基礎上,從2006年9月進入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産權制度改革階段,卻一直進展緩慢,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死板、僵化,逐漸陷入虧損、挂賬、再虧損、再挂賬的惡性循環。 國家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後,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沒有及時轉變經營機制,嚴重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越來越失去了推動糧食生産、促進農民增收、穩定糧食市場、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主渠道作用。 在國有體制下,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干預企業經營,糧食收購價格、收多少、賣多少、賣給誰,什麼時候賣,企業都無權決定,無法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參與競爭。 記者在四平、吉林等主産區採訪糧庫時發現,幾年來很多糧庫一直在徬徨中度日,根本沒能力收糧,有些糧庫院內已經雜草叢生,設備上銹跡斑斑。 吉林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多年來形成數百億的虧損挂賬。經營性虧損達165億元,其中2006年後新增41.7億元,至今尚未得到處理。此外,企業拖欠職工工資、保險金、醫療費等15.9億元。扣除不良資産影響,統算企業資産負債率110%。
創新多種形式 改革産權性質
為從根本上打破體制“枷鎖”,吉林省創新上劃、兼併、重組、出售、破産等多種形式加快推進産權制度改革步伐,因地、因企制宜進行改革,不搞“一刀切”,得到基層糧食部門普遍認可。 據了解,吉林省要求地方採用適合企業的形式進行改革。支持中央直屬企業和國內戰略投資者介入;鼓勵現有中儲糧、中糧、華糧、吉糧等大型糧食流通企業和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進行整合;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糧食企業改制重組,壯大民營經濟。 四平市糧食局局長王佐良介紹説,四平市本級共九個國有糧庫,根據各企業自身不同情況,目前改制方案已經基本制定完成:兩個國債投資的國儲庫,準備上劃到中儲糧,地方以糧庫資産參股,中儲糧控股,形成“股份制”經營模式;五個資産良好的糧庫,準備由華糧實行並購、重組,華糧對企業控股,同時要負擔企業職工醫保、勞保等待遇,地方以剩餘資産入股;一個糧庫資産負債率接近100%,還沒有資不抵債,打算由中儲糧兼併掉;還有一個糧庫資不抵債,計劃破産。 吉林市早在前兩年就已經有部分糧庫完成了轉制。市糧食局副局長張航説,吉林市直17個糧庫,從2006年以來就已經着手企業轉制,有1個糧庫與中儲糧形成股份合作制,1個上劃給華糧,還有1個小糧庫出售給了民營企業。“此次改革讓我們明確了方向,企業與農業産業化相結合,落實到吉林市就是與玉米、水稻加工企業相聯合。”他説:“我們打算立足本地區,通過産權制度改革做好農業産業化文章。” 從全省情況看,吉林省糧食局局長祝業輝介紹説,市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一部分上劃給中央儲備糧、省級儲備糧、華糧集團、吉糧集團等中省直大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一部分以糧食深加工企業為龍頭,與他們進行股份制聯合,如長春大成、公主嶺黃龍、松原賽力事達等,把糧庫作為它們的原料庫,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還有一部分出售給非國有糧食企業,目前已經吸引了不少福建和兩廣的客商前來洽談;資不抵債的依法破産。
釋放企業活力 盤活閒置資産
基層幹部認為,無論從政策、市場還是企業自身角度考慮,産權制度改革都是釋放企業活力、盤活閒置國有資産的惟一出路。 “從根本上變更企業性質,不僅能有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還能推動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張航分析認為,任何一個大型玉米加工企業,隨着其不斷發展和生産規模擴大,都需要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在這種情況下,糧庫與加工企業實現聯合,不僅盤活了糧庫的資産,也給加工企業節約了成本,實際上就是一種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 吉林省省長韓長賦説,從全國形勢看,由於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總體進展較好,經營狀況已經發生歷史性轉變。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去年全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盈虧相抵實現盈利1.67億元,盈利省份達17個,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産權制度改革的效果已經充分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