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創業出現井噴
    2008-09-19    本報記者:汪延 王聖志    來源:經濟參考報

  江西省樟樹市中洲鄉車塘村農民付俊生正在檢驗古箏調音盒。2006年,他在上海打工學到技術後回家鄉辦起了古箏樂器作坊,年製作古箏上千架,銷往全國各地以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新華社記者 宋振平 攝
  2005年底以來,安徽省農業大市宿州市農民工返鄉創業潮明顯加速,數千農民工帶着技術、資金、信息,返鄉創辦了1500家企業,佔了現有農村企業的70%以上。
  民工返鄉創業,被安徽農村一些幹部認為是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辦鄉鎮企業之後第二次工業化浪潮。

支河鄉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乘法效應

  墉橋區支河鄉是一個偏僻的農業鄉,全鄉3.6萬人,以前沒有一戶工業企業。2006年3月,在外打工10餘年的趙洪漢,利用自己的積蓄和親友間借貸來的180萬元,回到老家趙&村辦起了第一個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産以麵粉為原料的素食羊肉串。當年産值達到了3000萬元,用工600人。
  趙洪漢的成功, 啟發了路湖村在江蘇徐州打工的路具存。2006年他和親友共同創辦了佳樂食品廠,也是生産素食羊肉串,當年銷售收入750萬元,用工220人。
  兩位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成功又帶動了一批農民工回鄉創業。曹莊村在河南打工的青年農民田蘇也籌集了30多萬元,租借廢棄的原村部,辦起了一個用工100多人的小食品廠,雖然剛開始試生産,可訂單已排滿了全年。
  目前支河鄉大大小小的食品廠已達19個,全部生産素食羊肉串,與之配套的彩印廠、紙箱廠、竹籤廠等另外八家企業也創辦起來。據田蘇介紹:“現在的訂單太多了,19個廠就是全部運轉起來,也只能完成一半。”
  “輸出一人,致富一家;創業一戶,帶動一方”,流傳在支河鄉農民中的這句話,生動體現了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認識。鄉黨委書記丁建設認為,農民工外出務工,是加法效應,現在返鄉創業則是乘法效應。記者在支河鄉看到,這種乘法效應十分明顯。
  農副産品轉化。支河鄉年産小麥2萬噸,以前多次遭遇賣糧難。小食品加工形成規模後,每年麵粉就要耗去10多萬噸。農民反映,去年以來,支河周圍地區的麵粉價格比其它地方要高出30%。
  富民。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支河鄉17家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共發放工資3000多萬元,相當於全鄉農民人均新增加純收入800元。
  就業。支河小食品工業技術簡單,用工大部分是四五十歲左右的婦女,開發和利用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半勞動力。這些農民就近就業,既能照顧農活,又能照顧家庭老小,對解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極有幫助。支河鄉這些企業總投資不過1000多萬元,但解決了4000多人的就業問題,起到了城裏十多億元投資才能起到的效果。
  拉動消費。趙洪漢創辦的企業發展只有兩年多時間,廠部周圍就形成了一條小商業街。副食店的老闆説,一到廠裏發薪水,農民成箱成箱地買牛奶、雞蛋,趙&村好多年沒這麼紅火了。

農民工創業為何呈“井噴”現象

  記者在宿州墉橋區、靈璧縣、碭山縣採訪,所接觸的10多個鄉鎮與支河鄉情況相同,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規模和潛力甚至更大。墉橋區朱仙莊鎮2006年才有了第一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紡織廠,兩年時間就發展到30多家,紗錠3萬多個;順河鄉的返鄉農民工更是敢幹,三年時間創辦了360余家木材加工廠,有的投資規模已達1000多萬元,産品近一半出口到歐盟等發達國家。
  靈璧縣尹集鎮的鴨養殖與食品加工,從鴨種繁育到初加工再到深加工,逐步積累了自己的專有技術,每只鴨子增值40元錢,産品大部分進入大城市的超市。馮集的床上用品與裝飾材料工業頗具規模,主要産品高檔海綿墊全部出口歐美市場,引得英國商人聞訊前來投資。
  到了碭山,方知農民工返鄉的創業大潮來勢之迅猛。碭山縣17萬農民工,兩年間就返鄉創辦了260多家企業,今年一開春,碭山縣返鄉農民工領頭或引進的意向性投資項目500多個,計劃投資額20多億元,如果有一半兌現,其投資規模將達到10多億元,這是碭山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為什麼農民工返鄉創業會出現井噴現象呢?宿州的幹部群眾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 近些年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惠農和支農政策措施,農村政通人和、農業休養生息、農民收入增長。安徽較早地實行了農村稅費改革,農村久已積蓄的矛盾得到緩解,使農民創業環境大為改善,農民創業意願增強。
  二、 農民現金收入增加較快。農民的消費主要是房子。目前階段農村儲蓄增長較快。墉橋區農村信用社統計,全區農民儲蓄存款規模已達7億元,為農民創業提供了資金基礎。
  三、 經過十多年的打工潮,一部分農民工素質提高很快,已成為管理人員,年薪一二十萬元的也不鮮見。還有一部分到大城市做小買賣的,在打工企業掌握了核心生産技術的,都有返鄉創業的自身條件。碭山縣勞動和保障局的調查表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成功率高達85%。
  四、 農民工返鄉創業具有“門檻低、收費低、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發放的工資一般比外出打工的農民低30%,但農民就業成本低,工作時間又比較靈活,農民得到的實惠反而更多。
  五、 農副産品的原材料優勢明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導産業一般為板材業、規模養殖和加工業、食品加工、紡織和服裝加工業、製鞋業和部分機械加工業。

傳統農區工業化的重要支點

  宿州市委書記李宏鳴,曾長期在安徽省委政研室工作,多次對農民工現象進行實地考察。他認為傳統農區工業化是個必然的趨勢,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異軍突起,是外源與內生經濟的綜合作用,為農村工業化開闢了新的有效途徑。
  解決了新農村建設的載體問題,有利於激活農村的要素資源。當前農村政策的取向主要是“多予、少取、搞活”。多予少取的工作該做的應該説都做了,但“放活”的工作顯然不夠,主要是農村缺人才、缺資金、缺技術的現象比較嚴重,農民工返鄉創業後,帶來了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激活了農村土地、廠房、農副産品原材料資源,可謂是一活百活、一通百通。
  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蓄水池”作用,有利於緩解城鄉居民的就業壓力。宿州市共有680萬人口,有200多萬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根據宿州市有關部門的跟蹤調查,農民外出打工的人數基本保持在130萬左右。一方面城市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有限,一方面農村現有的富餘勞動力是難以走出家門的。如果把現有外出打工人員中有創業願望的吸引回來創業,至少可解決幾十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農民工返鄉創業,大部分人騰出的是管理崗位,對吸納城市人口就業大有好處,這對減輕全國實現1000萬人口就業目標的壓力也是很大的貢獻。
  帶動産業轉移,有利於平衡和協調東、中西部的區域發展。去年以來農民工回鄉創業為何來勢迅猛,大背景是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區域轉移。宿州農民工回鄉創辦的企業中,有些是沿海的企業主提供資金、設備,有些是原企業主與農民工合資,與農民工原來的打工企業有着密切的上下游關係。
  讓資金有效地回流農村,有利於防控通貨膨脹。從現在的經濟形勢看,防控和抑制通貨膨脹是各級政府一項艱巨任務。李宏鳴認為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三條,一是增加和保障農副産品的有效供給;二是增加農民及低收入群體的經濟收入,使他們少受物價上漲的影響;三是引導資金轉向現代農業和農副産品加工業,以城市的流動性過剩解決農村的流動性短缺。

    [相關報道] 農民工返鄉創業:大辦鄉鎮企業的教訓不會重演

    在宿州農村,一些鄉鎮提出,對於農民工創業要敢於“村村點火,處處煽風”。有的幹部對此&&憂慮,擔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力興辦鄉鎮企業的教訓重演。也有的幹部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是民營經濟,沒有必要另提口號,再搞一套。記者就此與農民工創業者、基層幹部進行座談,他們對以上看法&&了不同意見。[全文]

    [採訪札記] 農民工返鄉創業亟待扶持

    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了農村新的工業化,被許多幹部群眾認為是新農村建設的新動力,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形式,中西部崛起的新支點。記者在採訪中,基層幹部和農民工創業者呼籲從以下幾方面加大對農民工創業的扶持力度。[全文]

  相關稿件
農民工返鄉創業:大辦鄉鎮企業的教訓不會重演 2008-09-19
大酒店的月餅,農民工的畫餅 2008-09-01
孫政才&&:我國農民工2007年達到2.26億人 2008-08-29
湖北試點遭遇尷尬 農民工不願成為城市人? 2008-08-13
"分段計算"社保模式或可為農民工養老 200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