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9-19 本報記者:汪延 王聖志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了農村新的工業化,被許多幹部群眾認為是新農村建設的新動力,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形式,中西部崛起的新支點。記者在採訪中,基層幹部和農民工創業者呼籲從以下幾方面加大對農民工創業的扶持力度: 土地政策。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規模不大,用地不多,絕大多數建在自家的庭院、廢棄的村部、舊廠房和老宅基地上。少部分是建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有的則是與其他農民串換土地或是農用地流轉。基層幹部擔心,隨着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用地可能更多的佔用耕地,對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形成衝擊。 為此,他們普遍建議對農村土地政策實行微調,對廢舊廠房、鄉鎮、村莊、學校合併後形成的閒置土地,農民的舊宅基地等予以登記,允許它們轉為工業用地或建設用地,並可進入市場。這樣既可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也可解決他們在工業化過程中所需要的工業用地,並解決他們的資金問題等燃眉之急。 稅收政策。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普遍反映,企業開辦之初,當地政府都承諾實行免稅政策,有的縣還&&文件,對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實行三年免稅二年減半的優惠政策,但企業辦起來後,稅務部門卻不認賬,該收的照收,地方政府也協調不下來。他們認為,農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本來都是微利,有一些毛利也大半用於發工資了,考慮到農民創辦小企業主要是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社會貢獻大而個人收入不多,能還給企業三至五年的休養生息期,有的曾經在外資企業打工的農民工創業者對記者説,要是國家給予外資企業的政策優惠能給我們農民,就心滿意足了。 金融政策。農民貸款難是一個反映了多年的老問題,在農民工返鄉創業時表現得更加突出。一些農民工反映,現在的金融體制對農民是不公平待遇。比如,城市裏設備可以質押貸款,在農村就不行;城市裏自有土地可以抵押,農村也不行。有的政策是放開了,實際上又操作不起來。比如按政策林權是可以抵押貸款的,但操作時銀行卻要保險證明,説是農村治安差,資産不保險。這樣算起來,農民現在能算得上家産的,實際上都不是自己的。這樣的創業環境,讓農民實在是有苦難言。 財政補貼。在稅收政策、金融政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都不利的情況下,能否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對農民工創業進行激勵,這是一些農民工返鄉創業者關心的問題。他們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要付出許多艱辛,其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如果國家考慮到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的社會貢獻,予以財政補貼以示鼓勵,這必然會大大調動廣大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
産業轉移的支持政策。沿海地區和一些大中城市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轉移,是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一個重要的動力源。一些企業老闆自己出錢、出設備幫助農民工返鄉創業,客觀上促進了産業轉移和城鄉統籌發展,希望國家&&一些支持政策,引導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大範圍、更大規模地轉移,進一步帶動農民工返鄉創業。今年沿海地區有數萬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關停,但轉移到內地的比例不高,主要原因是內地的企業運營成本與沿海相差不多。如果國家針對産業轉移&&一些更加靈活的政策,允許傳統農區自行降低生産要素門檻,將會大大促進相當一部分企業遷往內地。 農民工的創業培訓。現在中西部各省大都建立了農民外出務工的培訓網絡和體系,但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沒人管,這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後提高管理能力、經營能力不利。如能加強這方面的工作,農民工返鄉創業,既能把企業辦起來,還能把企業發展、壯大起來。 鼓勵人才下鄉。缺少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普遍遇到的難題。技術上的滯後,往往使農村企業處在信息不靈的境地。在一些小産業集群漸成規模的鄉鎮,對技術人才更加渴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