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服務指南
奧運要聞
聽,奧運轉播背後的中國腳步聲[圖]
讓體育頻道導演流汗的瞬間
業內人士認為:奧運會後國內車市將反彈
[劉洪看美國]美國人“隔岸”欣賞北京奧運
奧運餐桌160多萬份食品均無一例安全事故
來自大草原的“黑駿馬”
中國軍團強勢崛起 衝擊世界拳壇格局
奧運經濟
奧運場館利用 能否再現“中國式奇跡”
奧運期間“中國”筆電銷量猛增
雀巢“能量棒”中國大陸亮相
企業行銷進入"後奧運時代" 青島啤酒簽約NBA
兩岸專家透視“後奧運時代”大陸經濟走勢
“開運金鼓”奧運特許紀念品限量上市
強生視光學苑助力奧運選手優化運動視覺
 
文化廣場的後奧運使命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本報記者:王龍雲

發布日期: 2008-08-28

  北京奧運會剛剛落下帷幕,北京2008奧運文化活動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市文化局副局級巡視員阮蘭玉就收到了一些區縣提交的奧運文化廣場活動報告。
  “從報告上看,大家都在思考兩件事”,阮蘭玉説,“一是奧運會及相關活動給北京留下了什麼;二是我們如何借助這些‘奧運財富’或者叫‘奧運遺産’,實現城市文化體係的自我升值。”
  奧運文化廣場是“人文奧運”的最佳注腳。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廣場活動每天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中外觀眾參與其中。統計數字顯示,7月13日開幕至8月22日,26個奧運文化廣場安排的各類演出共計419場次,共計接納遊客約230萬人次。
  龐大的數字自然是對北京城市文化工作者的最佳褒獎,但更令他們高興的是,文化廣場作為政府服務于百姓的公益性設施,奧運會當中散發出了無與倫比的魅力,在萃取城市文化精華、豐富百姓文化生活、提高公眾文化趣味方面産生了超過預期的功效。
  北京奧運文化廣場活動負責人張遷説,奧運文化遺産充實于公共文化服務體係之中,將承載著有關奧運記憶的文化政策、文化設施、文化活動、文化資訊、文化隊伍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極大豐富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內容。他認為,就操作層面而言,奧運文化廣場留下了設施和活動兩大塊“財富”。
  阮蘭玉指出,從近幾年的經驗看,文化廣場在重大的國事慶典和普通的節假日中,都是百姓共慶盛世、分享喜悅的一個重要平臺。她説,大螢幕等設施將在奧運會之後繼續為廣大市民服務,各區縣將根據自身特點,利用現有設備開設免費的露天電影廣場,或者組織各種類型的公益性文藝演出,讓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區縣已開始研究如何對廣場設施進行改造。豐臺蓮花池文化廣場準備將下沉式廣場頂部拉上膜結構,讓觀眾看演出時更加舒服。
  北京市朝陽區文委副主任、世貿天階文化廣場負責人徐偉策劃了一組兵馬俑彩燈。100多尊包括婦女俑、孕婦俑、兒童俑在內的兵馬俑燈在奧運會期間給中外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驚喜,就連前來考察的國際奧會官員也讚嘆不已。“優秀的創意作品如果在奧運會後束之高閣就太可惜了,它們應當有更好的歸宿。”阮蘭玉説。
  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是北京奧運文化廣場的點睛之筆。在每個文化廣場,不僅有與奧運相關的、突出參與性和互動性的各類群眾活動,還有難得一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展示活動,以及一些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理念的創意産品。記者了解到,一些備受歡迎的廣場活動已經産生了品牌效應,另一些則與當地旅遊及拳頭産業緊密結合,都將在奧運會之後繼續為廣大市民服務。
  許多奧運文化廣場都安排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場展示,不僅讓北京市民親身感受到皮影、剪紙等民間絕活“依然活在我們身邊”,而且為外國遊客領略真正的中國文化精髓提供了一個窗口。
  據專家介紹,文化廣場具有四個屬性——群眾性、藝術性、參與性和互動性,非常契合非物質文化遺産講究的“活態”傳承理念。“在奧運文化廣場上進行的現場展示,極大地提升了廣大市民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興趣。”一位城市文化工作者評價説,“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利用文化廣場這個平臺,我們可以更有力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
新華社 經濟參考報
首頁
國內
國際
深度
財金
産經
商情
人物
現場
互動
視角
文摘頻道
觀點頻道
Copyright (C) 2000-2008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及新華網各種新聞﹑資訊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新華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制作單位:新華社網絡中心(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ICP0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