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摘頻道 >> 鏈結稿
工行行長楊凱生:“正在研究”資産證券化
2010-05-24   作者:李峻嶺  來源:理財周報
 
  近年來,在中國金融業界,工行行長楊凱生以倡導“資産證券化”而廣受關注。即使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他仍然堅定地走在為“資産證券化”鼓與呼的路上,儘管這條路上還有諸多障礙。
  在工行2009年度股東年會間隙,面對記者的相關提問,楊凱生微笑作答:“作為商業銀行,我們正在研究探討資産證券化的相關問題。但如何推進和施行還得由監管部門來把握。”
  實行資産證券化不僅可以改善資本充足率,還可以給投資者帶來新的投資産品。作為國內信貸資産證券化擴大試點階段的首批産品,工行於2007年首次公開發行的“工元一期”信貸資産支持證券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
  資本充足率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其資本(分子)的多少以及其風險資産(分母)的規模。楊凱生提出,要建立保持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穩定的機制,必須從擴大分子和控制分母兩個方向着手才能見效。
  楊凱生認為,貸款證券化業務必須開展,否則由於資本的剛性約束,銀行將無法實行真正的可持續經營。同時,必須精心設計適合我國金融發展水平的資産證券化産品及其制度框架,以切實防控住這一類産品的推出所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
  楊凱生曾任中國華融資産管理公司總裁,彼時他就力推資産證券化業務。從2001年華融資産管理公司嘗試以私募方式進行不良貸款證券化開始,到2005年在人行和銀監會的支持下,銀行間市場正式推出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我國在近十年時間內共發行過一般企業貸款、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不良貸款、汽車租賃、中小企業貸款等17期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
  楊凱生稱,儘管我國金融市場並未因此産生新的風險,而參與實際操作的商業銀行也切實體會到了資産證券化所帶來的釋放資本和調整資産結構的作用,但隨着2008年11月最後一隻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項目發行結束,我國信貸資産證券化的進程停下來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發現這場來勢兇猛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似乎與資産證券化有關。
  楊凱生的觀點很明確:次貸危機的根源並非資産證券化本身出了問題。中國資産證券化的進程不可因噎廢食,而是應該在機制設計上吸取教訓,加快其進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楊凱生談工行再融資:要選擇合適時間窗口 2010-03-11
楊凱生否認工行貸款負增長 2009-09-03
楊凱生委員:工行今年前兩月不良貸款減少 2009-03-07
楊凱生委員:工行今年前兩月不良貸款減少 2009-03-07
工行行長楊凱生:有信心穩定工行的凈息差 2008-10-28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全球若觸發第三次大蕭條,誰之過?[思想頻道]用正確福利制度改變收入分佈失衡局面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