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闆"轉型:中西部資源經濟的"典型命題"
    2009-09-21    本報記者:王炤坤    來源:經濟參考報

    山西省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産業洗牌機遇,斷然終結“小煤礦”時代,大步推進“大煤炭經濟”。目前,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併重組工作有序推進。到2010年底,山西省原有的2600座煤礦將只保留1000座煤礦,兼併重組整合後的煤炭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於年産300萬噸,單井生産規模原則上不低於90萬噸。這意味着,山西數千名“煤老闆”將從煤炭經營前&隱退,成為幕後的股東,或者從煤炭産業退出,進入新的投資和産業領域。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山西省經濟學會副秘書長焦斌龍認為,山西煤老闆轉型分為兩個階段:2008年以前,在煤焦産業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部分人考慮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主動轉向“可持續發展”之路;2008年以後,是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市場倒逼機制,大量煤老闆被迫集體轉型。

    初涉“非煤”産業有點甜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煤炭焦炭等能源産業形勢發生了“由沸點到冰點”的逆轉,山西省地方中小煤礦紛紛限産停産,謀求轉産轉型。一些煤焦領域的民營企業家在農業、旅游服務業、金融、信息甚至高新産業又打開了一扇門,初嘗非煤産業“反危機”逆勢而上的甜頭。

    進入非煤産業有多難

    “煤老闆”轉型的路並非一帆風順,記者調研發現,“煤老闆”們進入非煤産業,也有不少現實的門檻和瓶頸。政府運用財政、金融、産業政策給予引導和推動是必要的,但因為“煤老闆”本身素質能力所限、産業轉型所需市場環境不成熟等因素,專家提醒轉型要循序漸進,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煤老闆”轉型須擺脫“路徑依賴”

    在中西部的能源、資源地區,有“煤老闆”、“鐵老闆”、“稀土老闆”……各種“礦老闆”,代表着在資源和能源經濟版圖中不可或缺的民營企業家群體。隨着中國工業産業由低端走向中高端,由簡單的採掘冶煉向加工製造甚至整機集成方向演進“礦老闆”們都要面臨轉型的問題。這是産業發展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西方後工業國家在工業化時期都經歷過,馬克思早在兩百多年前就有過研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