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非煤産業有多難
    2009-09-21    本報記者:王炤坤    來源:經濟參考報

  “煤老板”轉型的路並非一帆風順,記者調研發現,“煤老板”們進入非煤産業,也有不少現實的門檻和瓶頸。政府運用財政、金融、産業政策給予引導和推動是必要的,但因為“煤老板”本身素質能力所限、産業轉型所需市場環境不成熟等因素,專家提醒轉型要循序漸進,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轉型面臨的壁壘和瓶頸很多

    據業內人士估計,山西各地“煤老板”手中大約有3000億元的資金,而國內資本市場低迷、投資渠道狹窄,“煤老板”的巨額資金將投向何方亟須政策引導。煤老板轉型路程並非一帆風順。在曾被譽為孝義市煤焦行業轉型的“明星企業”田源陽光農副産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的是一副破敗景象。公司董事長郭連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煤老板,前幾年進入高科技農業。“田源陽光”佔地2000余畝,固定資産5800多萬元。建成的項目包括5萬只規模的“種雞”場、500頭規模的梅花鹿場、200畝工業葡萄園、800畝生態林、7000平方米的連棟智能溫室等等。如今,“田源陽光”已經是一副廢棄廠房的景象。除了農業加工,“田源陽光”在餐飲娛樂、旅遊度假等多個領域的擴張遇到困難。
    “主要還是經營管理和老板素質的問題。”孝義市中小企業局一位負責人分析,“小煤礦利潤大,但屬于粗放式管理,技術含量也不高;但高科技農業和服務業,既要求精細管理,更有技術門檻;人才、管理技術跟不上顯然具有很大經營風險。”
    山西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周明定説,民營企業投資受到的制約和瓶頸很多,土地、資金、人才、管理、技術、資訊缺一不可,這些要素的取得,對于國有企業可能容易一些;但對于民營企業來説,獲取成本依然很高。
    山西慧仁核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袁錦偉説,通過與中科院的工程師簽約、引進人才的問題解決了,但在融資上又遇卡。他手下幾個小煤礦由于停産不能變現,又很難作為抵押物。“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貸款難,目前至少需要1億元的貸款。二期工程開工後因資金緊缺一直沒完成,新項目開發只能無限推後。”袁錦偉説,他已經跑了農行、建行、工行,放款都無望。
    今年以來,山西省政府多次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了大中小三類民營企業的意見,民營企業轉型的難點集中在土地供應、環境容量、融資支援、財政扶持、稅費優惠、項目審批等幾個關鍵環節。
    同時,“煤老板”所具備的文化知識背景和經營素質,也是他們涉非煤行業的一道“玻璃門檻”。山西省煤炭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説,山西省小型煤炭企業主大多數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相當多數的只有初中文化水準,這幾年各地加大了對他們的教育培訓力度,也限于煤炭業的政策法規和安全生産知識。但值得一提的是,“煤老板二代”目前已經成長起來,與父輩的學歷及眼界不同,因為家境殷實,他們中的不少年輕人具有出國深造等經歷,像全國政協委員、山西安泰集團總裁李猛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多種方式引導轉型

    香港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在山西省民營企業家應對危機的創業論壇上説,從中長期來看,政府要和企業一起努力,調整産業結構鏈,整合資源,分解企業風險,爭取在這次市場洗牌中爭得一席之地。
    在煤炭資源整合及企業轉型過程中,民間資本退出以後往哪裏去?山西省政府近期出臺了産業促進政策,針對山西省民間資本投資遇到的準入障礙和土地、環評、資金、審批、資訊等“瓶頸”對症下藥:
    --通過轉讓特許經營權或合作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引導民間資本全面進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
    --對于重大轉型、轉産項目,區別情況採取保障用地、優先供地、劃撥土地和集約用地等4種辦法,解決用地難問題,對轉型發展的民營企業,排污量可實現“減量自用”。
    --各級政府財政性建設資金一律向民間投資開放,政府投資採取貼息、參股、補助等多種形式對進入鼓勵領域的民間投資予以支援,加大對煤焦資本轉型項目及困難民營企業的財政支援力度,並嚴格落實民間投資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
    --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新型組織;鼓勵金融機構實行信貸方式創新,積極開展票據業務、出口退稅賬戶托管貸款業務、保全倉庫業務、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業務、保付代理業務等;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援,組建民間投資擔保公司;幫助民營企業參與資本市場;積極發展股權交易市場,促進民營企業股權交易,拓寬融資渠道。
    --政府要充實和及時更新招商項目庫,完善投資資訊發布機制,簡化審批程式,強化監督職能。山西省發改委將會同省經信委、省商務廳開設網上“民間投資平臺”,定期召開投資項目推介洽談會,引導和服務民間資本進入鼓勵類投資領域。

    如果過急過快一些企業一轉就死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考察了山西民營企業轉型後認為,我們有些地方提出要加快企業的轉移,中西部包括山西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企業的轉移,如果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水到渠成的轉移當然是好事情;如果過急、過快,一些企業一轉就死。龍永圖分析説,因為現在整個企業已與周邊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形成了一個産業鏈,它離開了那個生態環境、離開了那個産業鏈就無法生存。當我們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具備了適應企業發展的環境,轉移才可以大規模地進行。所以我們提出要穩步進行,循序漸進,按市場經濟辦事。
    山西財經大學博導馮子標教授分析説,本輪轉型比起上一次亞洲危機時,為什麼民營煤炭資本選擇面更寬了,投資渠道更暢通了?那就是中西部地區現在發展服務業、金融業、資訊産業和高新技術的環境更加成熟了,相關市場發育更完善了,政府的産業政策更自覺更科學了,這是産業演進的規律。
    多名專家也認為,“煤老板”要進軍高新産業,不是不可以,但要實行委託代理經營,由專業團隊去打理更適宜。比如成立相關基金是一條可行的選擇。山西省去年已經成立了科技創投引導基金,省政府和國家開發行各拿出4億元資金。在基金下成立不同的子基金,就可以吸引民間資本加盟。

  相關稿件
初涉“非煤”産業 有點甜 2009-09-21
進入非煤産業 有多難 2009-09-21
山東省屬煤炭企業非煤産業比重已上升至53% 2008-02-26
山西煤炭企業紛紛開拓非煤産業 2007-10-16
山西省部分煤企非煤産業已佔“半壁江山” 200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