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務率遠超風險警戒線
“小財政、大城建”現象透析
    2009-07-14    記者:鄧華寧 馮雷 武勇 儲國強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在陜西、寧夏、內蒙古、遼寧、江蘇等地銀行和經濟部門採訪了解到,不少經濟界人士擔憂,當前一些地方在爭上項目時過度追求規模,有兩種風險應引起高度警惕:一是債務率過高。有的財政配套資金與城建資金比例達到了1:10,債務率遠超風險警戒線,有的政府融資平臺嚴重資不抵債,實際早已破産;二是有的銀行不要擔保就向政府融資平臺“扔錢”,貸款風險形勢嚴峻。

    “小財政、大城建”現象普遍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各地財政收入近年保持快速增長,有的年增速達到20%-30%的增速。但是在這一輪發展中,地方政府主要依靠銀行資金投入項目建設,負債規模呈10倍甚至20倍的增長,以小財政翹動大城建的現象在東部和西部普遍存在,一些地方的債務率遠遠超過了風險控制警戒范圍。 
    內蒙古新安盟是自治區欠發達地區,這個地區2008年的財政收入為15億元,地方可支配收入為10億元,2009年計劃固定資産投入為126億。寧夏石嘴山市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石嘴山市可支配財政收入為19.98億元。該市2009年確定了110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466億元,其中,60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開工52個,基礎設施總投入大約為100億元。
    記者從陜西省榆林市政府獲悉,該市2008年可支配財力為70億元,計劃從今年起的4年內,投資660億元推進以公路、鐵路為主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今年計劃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35.7億元。地處蘇北的欠發達地區淮安市,2008年市區可支配財政收入有15億,今明兩年市區城建基礎設施投入為243億元。
    寧夏大學經管學院的教授説,為了控制地方政府過度負債破壞經濟發展的現象,我國多個省市近年來對地方政府負債率都有嚴格規定,例如浙江省規定地方政府的債務率(債務余額與當年可支配財力的比例)控制在100%、償債率(還本付息額與當年可支配財力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北京市規定地方負債率(債務余額與當年GDP比例)不超過20%。“然而在本輪經濟啟動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負債水準遠遠大于財政實力,實際是在透支財力。”
    記者走訪中發現,近年來地方政府普遍成立各種融資平臺,有城建、交通、土地、公益事業等類型,以政府資産作為抵押,財政收入作為還款來源,向銀行貸款獲取建設資金。在新一輪建設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過度負債現象嚴重,東部某個發達地區的城建融資平臺注冊資金僅有不足1個億,但是每年貸款建設規模都達到幾十億元。“有的銀行連擔保也不要就把貸款往政府平臺裏扔,不出問題才奇怪。”
    記者調查中了解到,欠發達地區還出現了由地級市用各種資産作為擔保,獲得貸款指標,然後再把短期貸款置換成中長期貸款,把市區的貸款指標挪到縣裏的做法。某地級市的一名官員告訴記者,“各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行年初就要確定各地的貸款規模。我們市去年底積極儲備項目,並通過各大銀行的分支機構向其總行申報,用來爭取更大的貸款規模。市裏今年把各部、委、辦、局的辦公樓進行了資産評估,然後作為貸款擔保抵押。今年一季度,市裏的貸款規模已經達到去年全年水準。因為縣裏土地不值錢,貸款很難。就通過市裏多貸款,再把貸款指標挪到縣裏的項目中去,用來加快縣的發展。”

    “這一任還上利息都難,本金恐怕要留給下一任”

    地方政府這幾年城市建設的資金主要依靠“土地財政”收入。欠發達地區的地方預算性收入主要是“吃飯財政”,再除去公共事業經費,一個地級市一年能夠拿出來搞建設的有幾個億就很不錯。前幾年房地産市場的快速發展,土地價格飆升,使得地方政府有能力擴大城建規模,靠賣土地成為地方增加財政收入、改善部門福利的捷徑。土地出讓金收入成了地方“第二財政”,有的已佔到當年財政收入的30%以上。但是自去年以來各地土地收益大幅縮水,經濟下行期地方稅收也在減少,償還城建貸款的來源能否保證是很大疑問。
    據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幹部反映,這個縣一年財政總收入才2億多元,今年縣委、政府卻安排了8大類40個城市建設項目,概算投資達8.4億元,其中對小井坑等5片區域進行改造,拆遷改造區面積達460畝,需拆遷企業和住戶482戶。在部分住戶不願意搬遷時,鹽池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姬文澤一方面公開聲稱:“決策時充分尊重民意,讓被拆遷人真正擁有知情權、決策權,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對弱勢群體、下崗職工、老弱病殘等實際問題須周全考慮、配套解決,維護好被拆遷人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鹽池縣委主要領導卻直接在文件上簽字,要求對不願意搬遷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給予停職或者其他處罰,直到同意搬遷為止。
    寧夏建工集團電建公司工會主席肖俊國告訴記者,都説發展是硬道理,可是硬發展就沒道理,千忙萬忙不講科學發展白忙,千苦萬苦盲目發展最苦,政府如果長期走跨越式發展城市化道路,如果沒有資金做後盾,隱患無窮啊,最終的苦果都讓百姓吃了!
    遼寧銀監局局長李林説,這一輪發展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項目貸款規模過大。要麼資産不夠、要麼資金不夠,就通過財政來擔保。問題是一些地方政府承擔的債務,當地財政的支付能力能不能承擔?有的地方財政收入一年三四十億,每年承擔二三十億債務就差不多,但是承擔上百億的債務就超負荷了。地方基建項目貸款周期往往達到5-10年,到那時銀行的人和政府的人都換了一茬,可能現在貸款的人和借款的人都沒有考慮到將來這個錢怎樣來還。

    拖欠工程款尚未還清又出現單位集資現象

    地方政府過度負債曾經是拖累我國經濟發展的“頭號殺手”,經過近幾年財政實力快速增長,地方債務問題是否都化解了呢?記者在採訪中聽到一些企業和群眾反映,政府項目拖欠工程款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有些借款一拖十幾年不歸還。
    寧夏建工集團電建公司工會主席肖俊國氣憤地告訴記者,截至2008年底,寧夏建工集團有10.32億元工程款被拖欠,其中4.4元億是各級政府和部門拖欠的。電建公司被34個部門單位拖欠2.6億工程款。“這讓我們今後還怎麼敢接政府項目?”
    “現在不是號召建設誠信社會嗎?可是帶頭不講信用的就是某些基層政府。不僅如此,在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協調解決後,我們的債務到今年6月底基本沒什麼大變化,還是2億多元,可是我們作為被訴的案件達到了57件,職工連工資都發不出去了,各種保險拖欠近千萬元,長此以往,企業將無法生存。”寧夏建工集團電建公司經理武正仁説。
    寧夏路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楊學祿告訴記者,政府拖欠工程款是一個老問題了,公司現在已經不承攬政府工程了,因為長期要不回工程款。他向記者提供了一份政府拖欠的清單,銀川市政府拖欠工程款1170萬元,賀蘭縣修建德勝工業園拖欠工程款2570萬元;同心縣道路建設拖欠268萬元,石嘴山市交通局拖欠工程款400萬元……
    記者在採訪中還獲悉,黑龍江省蘭溪縣14年前為修建公路向群眾集資,迄今為止群眾的錢仍未歸還,引發社會關注。陜西省榆林市的一位基層幹部告訴記者,近期有的欠發達地區又出現了政府部門向職工集資的事,有的許諾可以得到15%的回報,這表明地方建設規模過大資金緊張,開始到處借款,拆東墻補西墻。
    有關專家表示,地方債務曾經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頭號殺手”。1999年,四大資産管理公司成立,前後共計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産14000億元。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應當從金融安全和國家戰略的高度,嚴格監管標準,把好風險控制。當務之急是銀行信貸投放要從數量擴張轉變到品質提高上來,貸前檢查貸後審查相結合,尤其是精細化管理地方政府項目,控制好風險。

[連結]

    “這一輪大投入中,銀行信貸資金發揮了主力作用”

    記者從陜西省信息中心獲悉,今年以來,全國各地投資動力都比較足,一季度,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城鎮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為23237.2億元,同比增長28.1%,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東部、中部地區的城鎮固定資産投資額均出現負增長,而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猛增。數據顯示,西部地區完成固定資産投資5042.5億元,同比增長46.1%,提高18.4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完成1084億元,同比增長58.8%,提高23.5個百分點。 
    西部地區分省市來看,西部地區共有5個省市增速超過50%,分別是寧夏(54.2%)、陜西(52.8%)、青海(52.5%)、雲南(51%)、和四川(50.5%)。從總量來看,分列前三位的是四川(1587.02億元)、廣西(696.1億元)和陜西(610.38億元)。
    記者採訪了解到,今年以來,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從項目推進、資金保障、政策支援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條件都比較好。國家政策引導吸引了大型銀行紛紛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投入力度。中國建設銀行與陜西省人民政府今年4月簽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今後三年,該行將向陜西省交通、能源、裝備制造、城市基礎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提供1200億元信貸支援。國家開發銀行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簽訂了授信協議,計劃今年投入800億元用于支援寧夏的城市和交通基礎設施等建設,1-4月份已經投入100億元。
    “現在是基礎設施投入多年難遇的良機,一是信貸政策寬鬆,二是投入成本低”,欠發達地區的不少幹部認為。國家公路、鐵路、機場建設開閘,一批全國性大項目紛紛開工。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説,欠發達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和城建設施原本就比發達地區落後,目前鋼鐵、水泥等原材料價格正處于谷底,銀行貸款容易。
    此外,我國的信貸資金分布歷來就是發達地區多,欠發達地區少。面對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説,在吸引投資方面要迅速跟全國的形勢,否則就沒有前途,差距就會越拉越大。只有擴大信貸規模才能迅速帶動整體,贏得自身的迅速發展壯大。
    “這一輪大規模投入保增長,銀行貸款發揮了主力的作用”,江蘇銀監局局長于學軍説,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大約由4部分組成,其中,中央財政拿出1.18萬億,地方發行債務2000億元,地方財政拿出了壓箱底的錢,其余的就是銀行貸款。而外資投入自去年底以來就停止了,所以4萬億中大部分是銀行貸款。
    “除了中央的4萬億投資計劃外,各地上的項目恐怕要達到40萬億,其中基礎設施的比重很大,國家確定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地方的配套資金要達到20%,地方財政能拿出配套資金就不錯。而地方自己開工的基礎設施,多數要靠銀行貸款。”陜西省發改委一位幹部告訴記者。

    警惕銀行“壘大戶”對中小企業形成“擠出效應”

    記者採訪不同地區多家銀行和企業了解到,今年以來,因為銀根放松,銀行信貸資金寬裕,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退的背景下,各銀行為了在年初搶佔市場份額,多數貸款擁向政府背景項目和大型骨幹企業,加劇了“壘大戶”現象。這導致了政府和大企業“錢多的用不了”,資金在大項目與銀行間來回倒,降低了貨幣利用效率,同時擠佔了實體經濟的信貸份額,尤其對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産生了“擠出效應”。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