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壘大戶”對中小企業形成“擠出效應”
    2009-07-14    本報記者:鄧華寧 馮雷 武勇 儲國強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採訪不同地區多家銀行和企業了解到,今年以來,因為銀根放松,銀行信貸資金寬裕,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退的背景下,各銀行為了在年初搶佔市場份額,多數貸款擁向政府背景項目和大型骨幹企業,加劇了“壘大戶”現象。這導致了政府和大企業“錢多的用不了”,資金在大項目與銀行間來回倒,降低了貨幣利用效率,同時擠佔了實體經濟的信貸份額,尤其對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産生了“擠出效應”。

    “政府和大企業貸款多得用不了”

    “今年1-4月我們分行的新增貸款為197億元,遠高于去年同期,同比增加了155億元。”工商銀行遼寧省分行行長朱立飛告訴記者,“各家銀行今年一季度都出現了貸款猛增現象,即便這樣,也不存在銀行流動性不足的問題。現在各家銀行手裏的閒錢還有很多,閒錢放在銀行就是浪費。”
    “現在各地政府都成立融資平臺,有的政府融資平臺和大企業的錢多得用不了。”朱立飛説,工行的新增貸款主要集中在政府項目和重點大企業上,這與遼寧的經濟結構有關。遼寧省的大企業數量多,近年來效益也不錯,而小企業的數量和品質都比不上珠三角和長三角。
    朱立飛告訴記者,瀋陽桃仙機場今年計劃投入16億進行改擴建,聽到這個消息後,各家銀行的高管們紛紛到府要求發放貸款,甚至在機場負責人的辦公室門口排起了長隊,銀行的人能夠被“接見”一次都感覺幸運。
    “現在給大企業放貸也不容易。”朱立飛説,大企業在經濟波動期都採取穩健經營的戰略,有的在收縮戰線。大企業貸款多了也是一個負擔,因為還要還利息。今年1-4月,我們分行197億新增貸款都是票據貼現貸款,到4月末,公司貸款還是負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4月末我們實際投放公司貸款是90億元,但是企業還了100億元,是省交通控股公司和鞍鋼集團還的。
    華夏銀行南京分行副行長何羽介紹,今年1-4月新增貸款595億,其中,中長期項目貸款比重到了52%-53%。陜西省銀行業1-4月新增貸款1200多億,達歷史最高,其中主要為中長期貸款,記者採訪寧夏、內蒙古、遼寧等地銀行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信貸資金最集中的是政府項目,其次是大企業,小企業落到的很少。

    如果能多獲得貸款就能發展得更快

    記者在採訪中與企業界人士召開多次座談會,聽到的普遍反映是小企業貸款難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大量小企業不得不承擔高額利息從社會上融資解決燃眉之急。
    民建上海市委5月份發布的一份歷時3個多月完成的全市范圍會員企業調查結果顯示,近40%的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有超過一半的企業希望政府對中小企業服務進一步提高,其中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解決融資貸款難。南京大學的一項統計顯示,江蘇省金融機構一季度流入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僅佔信貸總量的9%。
    陜西和平科技公司由于銷售的産品資金一直難以回籠,去年銀行一筆貸款出現逾期,有了信用不良記錄,銀行停止貸款,使企業走進了現在的死胡同。從去年開始,陜西和平科技公司就一直在裁員,員工從最高超過百人已裁到不足10人,節水設備生産線也已停産。
    公司董事長蘭新民説,對企業來説,如果資金問題不解決,企業只有死路一條。“現在回過頭來看,在我們最關鍵的困難時刻,如果政府、銀行等部門有人能拉上一把,我們就不會像現在這麼慘。可惜的是,銀行和各級政府、部門都有一個特點,喜歡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包括現在,基本沒有誰提出要幫助你。在銀行貸款逾期後,我想和銀行商量能不能不罰息,但根本沒人理你,連談都不和你談。”
    常州市聯力科技公司總經理劉暉説,公司是煤礦井下自動設施的生産商,去年銷售額2億多元,具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去年在神華集團的一個項目競標中擊敗了英國的兩家公司,並獲得了科技部700多萬元研發經費。公司對流動資金需求大,但銀行擔保要求嚴。一個2000萬元的擔保貸款,做2個項目就用完了。貸款一旦用完,公司就沒法做項目,後來靠市政府協調,多貸到了2000萬元。現在各地政府出臺了一些小企業貸款的政策,但是到了金融係統沒有辦法具體落實。公司現在是有市場沒資金,如果金融服務能跟上,銷售額可以比現在大三到四倍。
    張家港東渡集團總經理徐衛民説,我們集團在新加坡有分公司,需要資金就從新加坡的銀行貸款。國內的銀行內部管理還不算好,手續復雜利息也高。新加坡銀行的貸款利率平均是二點幾,成本低。此外,國內的企業貸款往往要找擔保中介機構,而中介機構收取的費用很高,小企業被擔保一次就相當于被“扒層皮”。

    “沒有政治風險,出事大家兜著,所以最保險”

    記者採訪了解到,造成銀行信貸分布壘大戶現象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信貸投放量大,年初為搶佔市場份額希望快速放款,首先會選擇大項目。“為刺激經濟發展,央行降低了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差,各家銀行必須把錢大量放出去才能維持營利水準。信貸資金是上邊壓,下邊搶,搶到手就是誰的。各級政府的大項目自然受到青睞。”一位熟悉銀行內情的人士説。
    二是政府近年來財政實力增強,貸款更可靠。“政府是鐵打的,不會關停並轉。而且政府的財力連續多年以每年10%速度遞增,有的增速達到20%。在此情況下,給政府貸款比給企業貸款風險小得多,支援地方政府發展也是銀行不可推卸的責任啊。另外,信譽良好的大企業也是銀行追捧的對象,大企業銀行貸款多。那麼多銀行都敢貸款,就説明風險小。即便是出了風險,大家都要負責任,法不責眾呀。因此,把錢貸給政府和大企業,在政治上沒有風險,經營風險也要小得多。”
    三是對于量大面廣的小企業,銀行原本就缺乏了解,大銀行的經營結構也不適應做小企業貸款;小銀行以往的利潤來源也未必來自小企業。許多小銀行更希望通過做大項目獲得自身快速發展,成長為大銀行。
    相關專家認為,改變銀行壘大戶局面,平衡信貸結構,必須改變目前信貸資金過多集中在政府項目的狀況,同時引導銀行更多關注小企業,降低小企業融資門檻,營造小企業多層次服務體係。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