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語錄
中國銀行業改革仍“道阻且長”
2010-08-24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章玉貴  來源:證券時報
 

  改制上市只是“道阻且長”的國有銀行改革的關鍵一步。中國銀行業要想成為廣受尊敬且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國際一流商業銀行,亟待在公司治理、業務創新和國際化能力建設方面拿出實質性改革舉措;並穩步提升對國內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回報和服務品質;否則,一旦美歐同行恢復元氣,運氣恐怕再難眷顧中國銀行業了。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主角同時也是打造金融強國重要支撐的國內銀行業,一段時期以來帶給廣大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似乎是憂大於喜。且不説業已上市的中行、建行、工行和交行近期總額達2870億元的再融資計劃給市場投下了不少陰影,至於名目繁多且“跟風式”漲價收費,若不是被銀監會和國家發改委及時叫停,恐怕普通消費者的成本支出又要再度增加了。

  當心好了傷疤忘了痛

  從農行不久前的轟轟烈烈上市,到如今戰戰兢兢的走勢,折射出在國有獨資銀行的內在機制未作根本性改造情況下,農行匆忙上市之後出現的銀行與股市之間的風險傳遞。其實,對國有銀行改制上市一直有着清醒認識的劉明康,近期就不斷警告:國有商業銀行股改至今,容易做的都完成了,剩下的問題就很難了。銀行業是背水作戰,逆流而上,不進則退。
  從1994年開始啟動國有銀行改革,到2003年銀監會的成立,再到如今的四大銀行悉數上市,國內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迄今為止已走過了16年的歷程。應該説,成績還是比較顯著的。一個顯性的證據是國有銀行指標水平不斷提升,例如在衡量銀行業競爭力的資本充足率、資産利潤率、資本利潤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貸款率以及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等關鍵指標方面,四大國有銀行均有顯著提升,有的甚至超過了國際一流銀行水平。而在“入世”以後的5年間,國內銀行業不僅是歐美同行的嘲笑對象,而且對5年過渡期結束後如何應對國際競爭根本沒底。因此從銀行業的改革路徑來看,基本方向顯然是正確的。不過,中國銀行業取得的不俗成績主要是在2003年至2007年的經濟黃金周期實現的。目前,主要上市銀行的資産負債表尚未經歷過經濟不景氣周期的真正考驗。可以説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仍只是邁出了關鍵一步,後續的挑戰無疑更大。工行、建行和農行的市值躍居同業前列並不代表中國銀行業的經營與管理已臻世界級水準。戴上“全球最賺錢銀行”的帽子也並不代表中國工商銀行已是業內寂寞高手。
  某種意義上説,政府既是中國銀行業做大做強的後盾,也是銀行經營風險的植根者。眾所周知,儘管上市被普遍認為是四大國有銀行在過渡期內增強競爭力的最優安排,但上市本身不是救命稻草。如果中國銀行業不在體制上加大改革力度,冀望通過上市畢其功於一役,實際上是要激勵了壞的銀行,會産生道德風險,因為這種銀行本身不大可能創造太高的價值。

  真正危險仍在於制度缺失

  目前,中國銀行業的真正危險仍在於制度缺失,在於中國的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迄今尚未真正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儘管銀行上市並將少數股份售給國外機構稀釋了政府的所有權,但得益於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決策層對銀行反而擁有更大的控制權。政府控股銀行管理高層的最終任免權仍掌握在政府而非銀行董事會手中。由於有了更大的控制權,使得決策層在經濟不景氣時候確實擁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從而在經濟下滑時可以增加放貸,為國家的擴大內需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持。而這正是西方國家的政府最期待他們金融機構所做但又力有不逮的事。但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中國銀行業需要加強制度建設,以建立起一種真正的信貸文化,即貸款決策應建立在借款人的信用可靠性以及對貸款風險的分析評估上,不能僅靠銀行與貸款人的關係或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銀行改革的關鍵不在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是否因為先前的政府注資或如今的再融資而減少,而是銀行是否建立起了一套防止新增不良資産的有效機制。假如銀行業間接發放給地方政府的7.77萬億元貸款中的1.55萬億元,真的存在違約風險,只能説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國內銀行業迄今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和科學的投資決策機制,沒有一個內控嚴密、運營安全的運營機制。

  抓緊構築內生性競爭優勢

  筆者認為,改制上市只是“道阻且長”的國有銀行改革的關鍵一步。中國銀行業要想成為廣受尊敬且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國際一流商業銀行,亟待在公司治理、業務創新和國際化能力建設方面拿出實質性改革舉措;並穩步提升對國內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回報和服務品質;否則,一旦美歐同行恢復元氣,運氣恐怕再難眷顧中國銀行業了。
  的確,相較幾年前的市場競爭壓力,目前正是中國銀行業者抓住機遇、培育內生優勢、做大做強的難得時機。盡人皆知,中國銀行業的昔日偶像,無論是花旗、滙豐還是蘇格蘭皇家和德意志銀行,經由本次金融危機衝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預計美歐銀行業至少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元氣。但留給中國銀行業抓緊構築內生性競爭優勢的時間大概也只有這3年了。時不我待,志在打造世界級銀行體系的中國金融業者,切莫看重再融資和增加收費額度這類短期行為,而應把握這段難得的時間窗口,切實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力爭將自己打造成具備合理的股權結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的真正適應市場化的世界級金融企業。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美聯儲調查顯示美國銀行業四年來首次放寬信貸標準 2010-08-18
中國銀行業真的不存在壟斷嗎 2010-08-09
銀行業“體檢”難成歐洲的“速效藥” 2010-07-26
中國銀行業存在隱形信貸風險 2010-07-19
國內銀行業面臨價值重估和經營轉型 2010-07-19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三論通貨膨脹是生産力現象[思想頻道]查處閒置用地不會解決房價問題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