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都有近百個國家頒佈和調整國內的外資政策,1993—2009年,累計有1221個國家頒佈和修改了2748項外資政策。過去,許多國家的政策調整都是旨在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近年來,限制外資流入的政策顯著增加。不利政策2000年佔2%,2003年佔10%,2005年為20.2%,2007年上升到24.5%,2009年達到了30.4%,不利政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未來,限制性的政策措施比例還會繼續增加。 東道國的外資政策是影響外資流入和區位選擇的直接因素。各國規制和加強對外資的限制,與以下因素有關: 第一,東道國調整所追求的目標。利用外資的目的不是為外資而外資,要更加注重外商投資後給東道國所帶來的實際利益,並且加強對戰略性、敏感性産業的保護,自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第二,平衡外資企業與東道國之間的義務和權力關係。一般來説,在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之間,歷來認為企業是弱勢一方。現在全球約6000項投資協定,都將重點放在了保護跨國公司的權益上,而忽視了對跨國公司的義務和東道國的利益維護。過去,東道國政府對跨國公司的過度青睞,導致各項政策的自由化變革以及競爭性激勵措施的提供,而放棄了對跨國公司的有效監管。 第三,對國內企業的特殊保護。企業競爭的國際化,使國內企業越來越受到外資企業的競爭壓力,尋求政府提高一定的保護措施。 第四,外資企業存在的歧視性和不當行為。作為高度全球化運營的跨國公司,在不同國家應該遵守公司統一的全球標準,公平地在東道國開展經營活動。事實上,跨國公司在許多方面,根據東道國的法律漏洞和標準不一,在社會責任標準、技術研發與使用標準、勞動條件與保護標準、環境污染排放標準、專利申請與知識産權保護措施、市場競爭手段、利潤轉移行為、商業賄賂行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歧視性投機行為。 跨國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也促使一些企業不擇手段,謀取競爭優勢,有計劃地消滅東道國的老字號品牌;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或控制戰略與敏感行業;憑藉各種技術壁壘、壟斷與封鎖,阻止本土企業關鍵技術的吸收和進步;依靠各種不正當市場行為和商業賄賂,危害東道國重大經濟利益。
開放以來,中國吸收了大量的外資,累計9000多億美元,約佔國際資本總流入量的6%,外資項目60多萬個。現在,大約在華運營的外資企業20萬家,規模以上企業7萬家。 我國吸收的外資,呈現三個不均衡特徵: (1)來源國不均衡。前5位國家或地區佔外資流入總量的75%,前10位佔87%。世界上重要的投資大國,例如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對華投資卻是小國;日本、韓國以及與中國臨近的國家和地區,是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韓國是對外投資的小國,但其大部分外資流入了中國。 (2)行業不均衡。外資的三分之二流入了製造業,約三分之一進入服務業。服務業中,房地産佔60%,商務服務和零售批發佔30%。製造業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高居第一位,佔製造業外資的近20%,其次是電氣機械及器材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業和交通運輸設備業。 (3)區位分佈不均衡。外資的流入一直保持東部佔86%、中部9%、西部5%的格局。大量外資都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福建和天津少數幾個省市。 源源不斷的外資流入,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目前,國內的資産和市場大約三分之一被外資控制,行業之間差異較大。這個控制水平,與大國例如美國相比高了,與新加坡等小國相比低了。現在,高低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沒有最優的規模。不過,大國經濟不能過度地依賴外資企業。 外資提高了我國的經濟開放度,但也同時確立了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地位和角色,目前的格局是:跨國公司主導;採取加工貿易的方式;從日、韓、&進口零部件,在廣東、江蘇加工生産;出口到美國,積蓄大量美元;生産的主要産品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産品(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35%),該産品在華研發強度低(約為跨國公司平均研發強度的1/15),綜合生産效率低,主要依靠低工資的勞動投入完成生産環節和增值活動,屬於勞動密集型産品。這種由外資綁架的國際分工格局和地位,如果不加以改善,將不利於産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了一系列外資政策,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修訂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頒佈國家反壟斷法;實施兩稅合一;推行新的勞動合同法;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 以上政策調整的根本宗旨不是限制外資,而是優化外資,解決突出的不平衡性問題,更加重視外資的質量,改變不利的國際分工格局,強調投資後收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由初級向高級、由規模向務實階段發展的重要標誌。
中國實施的一系列新的外資政策,不會改變跨國公司的對華投資選擇。 一方面,現在的外資政策不但沒有否定和限制,而且給予了更多實實在在的優惠:土地優先供應,高科技企業認定,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鼓勵外資以參股、並購方式參與國內企業改組改造和兼併重組,鼓勵外商投資設立創業投資企業,積極利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公開發行股票、企業債和中期票據等。在投資促進上,簡化審批程序,下放審批權限,推行便利化措施,簡化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結匯手續,允許延長出資期限等。 另一方面,影響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因素很多,政策因素、經濟因素、便利化措施、一體化行動都是比較重要的基礎性因素。開放初期,政策的影響力較為顯著。現在,國內市場規模與未來增長潛力;産業聚集與規模效應;完善的基礎設施與成本;高科技人才的質量與成本;政府效能建設與投資後服務提供;形式多樣的投資促進等,都超越了政策的影響力,提升了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吸引力。
2009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為1.11萬億美元,比2007年2.1萬億美元和2008年的1.77萬億美元下降了37%。而中國吸引的外資連續增長,2007年為835億美元,2008年為1080億美元,2009年為950億美元,2010年上半年達到了514億美元。展望未來,跨國公司的對華投資還會持續增長。因為: 1.已經投資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回報 根據對全國7萬家製造業規模以上外資企業的經營績效分析,2000年—2008年,外商投資企業在華所創造的財富和增值逐年大幅度增長。在財富分配上,僱員工資年均上漲11%,政府稅收年均增長25%,外資企業凈所得年均增長36%。這種情況表明,外商投資企業在華不斷創造的增值財富中,越來越多地分配給了企業。 天津是外商投資的重要地區,外資企業在天津的平均資産利潤率達到了9.5%,至少高於國內企業的一倍以上。其中,法國的投資利潤率為17.4%、德國15.8%、英國13.5%、歐洲其他國家16.3%、新加坡12.4%、韓國11.7%、日本11.6%、加拿大10.4%、美國5.2%、台灣4.7%、香港6.1%。 汽車業是外商投資的重點行業,在16家汽車業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15家在華投資了69家生産性企業,其平均資産利潤率達到11.2%。 中國對於許多跨國公司來説,已經成為獲得投資回報最高的地區。 2.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預測 根據對全球跨國公司的調查表明,2010年—2012年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依次是中國、印度、巴西、美國、俄羅斯、墨西哥、英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德國、泰國、波蘭、澳大利亞、法國、馬來西亞、日本、加拿大、智利和南非。中國、印度、巴西和美國比其他國傢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 根據對141個國家和地區12個影響跨國公司區位選擇的變量測算,中國吸引外資的潛力指數持續上升。中國潛力指數值排名2000年為第49位,2005年為第36位,2006年第33位,2007年第32位,2008年第30位,表明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3.投資方式選擇與增資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初期,合資方式佔80%,獨資佔12%;現在獨資佔85%,合資佔15%。日益顯著的獨資化傾向,表明了外資企業對中國未來風險預期的降低和投資回報的增長。另外,在中國每年利用的外資中,30%來自於增資,也彰顯了跨國公司對華未來的投資信心。 4.國際投資轉移不可能大規模發生 鋻於中國的綜合區位競爭力不斷增強,跨國公司對華的投資不會出現逆轉。金融危機導致部分企業縮小規模或撤資,甚至出於成本考慮和競爭壓力,轉移投資地區,這是中國利用外資合理化、高質化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