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前日以反對2票、贊成21票獲得了市規劃委員會的通過。對這個規劃,筆者關注的焦點倒不在於這個地區的前景如何燦爛輝煌,也不在於“根據經濟測算”,這一段的開發如何“略有盈餘”,而在於其中流露出的城市規劃的理性態度。 比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何鏡堂建議,海心沙島能否不放任何建築,將這塊地留給子孫。這個建議當場得到了市領導的認可。又比如,此前公布要在海珠湖附近建設的與“小蠻腰”南北呼應的“嶺南第一門”,因選點問題存在爭議而暫時擱置。諸如此類,看似尋常,卻都可以視作城市規劃中理性態度的一種表現。 與理性對應的是感性。正視現實就會發現,我們的城市規劃中有太多感性的東西。當然,感性是文雅的説法,通俗的説法是隨意,拍腦袋。太多的規劃——應該是決策者吧,有太多想當然的“靈機一動”。今年以來有好多這種新聞:耗資千萬剛建好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要拆(湖北武漢),建好才使用了三個學期的小學整個要拆(福建福州),投資3億元已經落成的新農村住宅小區要拆(雲南昆明),甚至正在建設中的經濟適用房也要拆(河南南陽)。非拆不可嗎?是的。為什麼?城市又有新的規劃了:社區服務中心要為附近某個五星級大飯店的擴建“讓路”,小學礙了打造“中央商務區”的事,而兩棟27層的“最短命經濟適用房”則是為“農運會新聞發布中心”讓路。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昆明拆人家的“新農村”居然是進行城中村改造! 在大量“年輕”建築就這樣被短視“規劃”扼殺的同時,我們看到即便單體建築也不能倖免。就舉廣州新城市中軸線上的“小蠻腰”來説吧,去年上半年媒體忽地報道説,“小蠻腰”上面要建世界最高摩天輪!當時真給嚇了一跳。這兩天路過,還沒見到“摩天輪”的影子,而按照當時計劃,是去年11月開始安裝、今年國慶節就投入使用的。敢是因為忽然被告知影響飛機航線生生削去10米而影響了工程進度?這個“摩天輪”我就以為是靈機一動的産物,因為公布要建之時連方案還未審查!再進一步看,這個時候耗資1000萬元來“截短身高”,那個決定它該有多高的時候究竟幹了些什麼呢? 我們看從前的城市沙盤,不難感受到其布局的井然有序。甚至,今日殘存的古舊村落,往往也都有整體上的建築美感,那些著名的村落,更有一套一套的講究,至於今人用它們去申報什麼、去換得榮譽,完全拿得出手。這或可證明,前人的規劃意識反而是浸入了骨髓的。 每個時代總要為後世留下一些東西。就一個城市而言,既要傳承固有的文化因子,又要注入新的時代文化內涵。但在注入的同時,正需要一點兒“後代”意識,究竟給後代留下什麼值得自豪的東西。不獨“放過”海心沙這樣的小島,許多事情其實都是要留給子孫去做的,比如動輒成為熱點的帝王陵發掘,既然現在對發掘出來的文物不能很好地保護,就要打消掉那份一窺寶貝的意識和好奇心,免得被後代戳戳點點。 城市畢竟不是建築物的簡單填充。拿出一個好的長遠規劃未必多難,前提須是不要讓“政績”遮蔽了理性。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