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第 期 2010.08.10

 

工業和信息化部8日向社會公告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産能企業名單,共涉及企業2087家,這些企業的落後産能必須在今年9月底前關閉。事實上,自2003年到現在,中央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淘汰落後産能工作的要求,但是,這些落後産能仍不停地出現在地方。如何讓落後産能避免淘而不汰的困局?
淘汰落後産能要見實效
 資 料
18個涉及行業
煉鐵 煉鋼 焦炭
鐵合金 電石 電解鋁
銅冶煉 鉛冶煉 鋅冶煉
水泥 玻璃 造紙
酒精 味精 檸檬酸
製革 印染 化纖
 新聞回放
工信部公布18個行業淘汰落後産能企業名單
    工業和信息化部8日向社會公告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産能企業名單,這些企業的落後産能必須在今年9月底前關閉。
 視 頻

李毅中:淘汰落後拖得越久 損失越大

 産業觀察
造紙:淘汰目標接近總産能5%
    根據名單,此次淘汰工作涉及21個省份的279家造紙企業,其中不乏玖龍紙業這樣的上市公司。據中國造紙協會權威人士介紹,按照當前全國造紙總産能超9000萬噸計算,此次公布的淘汰任務接近總産能的5%。
水泥:淘汰落後與兼併重組將成關鍵詞
    據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分析,去年9月30日“38號文件”公布以後,全國大部分地區水泥投資都已停了。“目前在建的水泥項目都是在限令之前已核準的。另外,在已核準的項目中有一部分不具備開工條件,有的則是布局不合理、超出規劃範圍的。”孔祥忠説。
鋼鐵:部分産能已淘汰完畢
    鋼鐵行業向來是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産能的重中之重。按照工信部公布的企業名單計算,此次煉鐵行業涉及的被淘汰産能亦超出今年5月27日工信部向各地方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
煤炭:下半年國內煤炭銷售壓力增加
    在18個工業行業中,都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到了國內動力煤的需求,例如水泥等行業的落後産能的淘汰必然直接減少了市場對動力煤的需求,淘汰這類企業就會降低工業用電量的需求,從而降低了電煤的需求。
淘汰落後産能:不能再有變通再有例外
    此次要求淘汰的落後産能,絕大多數都分佈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這些地區缺乏相應的工業基礎,且在短時間內難以引進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項目,結果就選擇了這些應當淘汰的落後産能,以滿足對政績的渴求。[詳細]
淘汰落後産能須拿出“壯士斷腕”勇氣
    在調整産業結構、促進轉變發展方式方面,我們已經別無選擇,行動越晚越被動,行動越遲代價越大。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淘汰落後産能企業,寧可暫時犧牲一點短期利益,也要謀求長遠發展。[詳細]
央視特約評論員:謹防落後産能“化粧潛逃”
    在具體的執行過程當中我們要看到,並不是僅僅公布一個“點殺名單”就了事了,一定要把最終執行的結果告訴給公眾,也納入到監管者的視線當中,因為我們要嚴防這些落後産能面對點殺“化裝潛逃”。這樣的化裝潛逃是有內在動力的。[詳細]
多管齊下落實淘汰落後目標
朱宏任:建立落後産能退出的長效機制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建立落後産能退出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完善落後産能退出的市場機制。必須有效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加強各項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落後産能退出的政策體系,發揮各項政策綜合效力。[詳細]
抓住四大要點落實落後産能淘汰
    為避免“淘汰 落後産能”走過場,就要抓住以下四點:一是不能因為考慮一時的利益關係而耽誤整個産業結構調整;二是主動接受群眾和媒體的監督;三是建立督查機制;四是謹防落後産能的“天坤大轉移”。[詳細]
淘汰落後産能先要厘清標準
    在某種意義上,與簡單的限産能、限項目、限規劃的做法相比,制定一套成熟的市場准入標準以及産品質量標準,可能更有利於市場競爭的有序化,也更有利於發揮市場的調控作用。簡言之,産能先進與落後的標準主要在於産品的質量、能耗、環保和安全生産等關鍵指標。[詳細]
仰賴政府不如依靠市場
劉曉忠:淘汰落後産能要切實利用市場機制
    今天的産能過剩並不是因為當時的先進變成了目前的落後,而是因為此前運動式調控淘汰掉的落後産能再次復出。落後産能之所以一管就縮、一松就冒,與行政之手有着或隱或顯的關聯——政府的過度經濟干預既為落後産能提供了生存土壤,又掌握着落後産能的生殺大權。[詳細]
行政命令淘汰落後産能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這一次工信部指名2087個項目是落後産能必須淘汰,並不等於中國以後就能及時淘汰落後産能。反過來,倒是證明了中國還沒有一個能夠及時淘汰落後産能的市場機制。[詳細]
發達國家:市場機制是淘汰落後産能的主要手段
    這些國家的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制度比較完善,價格扭曲現象較少,能源成本、環境成本、社會成本能夠充分反映到企業的生産成本中,因此,落後産能就基本等同於成本高或質量差,技術水平落後的企業生産力,在市場競爭中自然難以生存。[詳細]
 

經濟參考網綜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美編:張小潔■■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