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言論
以採購國貨促自主創新不切實際
2010-08-09   作者: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法學院副院長、法學博士 倪受彬  來源:證券時報
 
  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名譽教授理查德林恩的研究報告稱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他們擁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值為105,明顯高于歐洲人和其他的人種。還有一個機構的調查是關于各人種的極端環境生存能力,中國人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也超過白種人。但是,如此勤勞智慧的民族為何在近代以來的人類所有的重大發明中幾乎沒有貢獻呢?也就是説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卻為何如此低下呢?
  有人説,國家非常重視科技和自主創新的呀!建國以來,從“四個現代化”到“建立創新型國家和社會”,我們一直試圖從體制中尋找突破。但是情況似乎並沒有根本改變,我們産品的品質和技術附加值依然太低:大到精密儀器,小到醫院的石膏,我們都要大量由外國進口。在出口方面,我們是世界工廠,但多是貼牌生産,甚至給人所謂“China,no good”的普遍看法。企業主往往利用極底的人力成本獲得財富,而這種形勢正面臨著“跳樓”的控訴和勞動法的緊逼。“民工荒”是這種脆弱發展模式的“群眾尊嚴”另一種表達。
  在建立創新型國家和社會的過程中,加大政府採購中的“國貨比例”作為建議之一被提了出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購法實施條例》也被拉到了這個自主創新的旋渦中來。很多法學專家甚至開始討論“何謂國貨”,擔心被合資企業沾了光。國家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其他八部委也曾聯合發文《關于印發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工作意見的通知》,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于政府採購,應當採購本國産品。 政府採購被視為促進風險投資市場(包括創業板企業)的重要舉措,即解決投資者的“退出”之憂。因為,既然産品有政府買單,你就放心地投資吧!
  但是,政府採購真的能帶來中國的自主創新嗎?
  政府採購名聲不佳是民眾的共同直感。由于政府採購從採購標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范圍、採購價格的確定、採購資金的審核等環節存在的種種問題,政府採購多滋生腐敗,導致採購單位購買的多是“價高質次”的商品。以本人所在的高校為例,當要買電腦時,必須通過政府採購,但政府採購目錄裏的電腦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價,而且可供採購的電腦産品種類極其有限,你“不買不成”。其他諸如服務採購、公費醫療藥品目錄中存在同樣的問題。也就是説,性價比較高的産品和服務無法進入採購目錄和范圍,而一些比較落後的工藝和性能差的産品范圍通過行賄方式進入採購目錄。加上由于國有單位預算的“松弛”,導致這些次品價格反而高出市場渠道。
  在這樣“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勾當中,中國的自主創新之路必然“路漫漫其修遠兮”。政府採購的效果與初衷背道而馳,最後反而會進一步會成為保護落後,抑制市場主體技術創新的工具。因為,生産和創新的投入成本和風險無法得到“市場”(包括政府採購)的“獎勵”,理性生産者會選擇俘獲公權力而得到“畸形”收入。
  筆者並不是不讚同政府採購購買國貨,也深知市場中對國貨的歧視心理。但強制採購國貨並不是解決問題之道,但政府採購從某種意義上恰恰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民族主義之威不能阻擋“日貨”,“美貨”和“德貨”就值得深思。反日遊行中提出不買日本車,“家樂福事件”中提出不買法國貨等類似倡議早已被人們忘卻。我們承認“購買洋貨”確有炫耀性消費的心理在。在官僚體制下,國有和機關單位不惜一切成本,無所不用其極地購買洋品牌産品,不僅獲得在職消費的樂趣和奢侈享受,也成為逃避責任的手段和托辭(我已經用最好的東西,出了問題我也沒辦法)。但相對于上述非理性的消費而言,市場傾向于“購買外國産品”本質上還是因為國外産品品質過硬。進口的産品多來自市場經濟國家,品質是企業市場聲譽的生命線,企業用多年積累起來的聲譽資産對單個産品擔保。消費者(包括中國消費者)支付較高的價格中包含了保證金。而企業獲得保證金後,會更加優化其管理程式和技術開發力度,從而在競爭中勝出,通過向市場提供更好和更低價的商品回饋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這就形成了屬于正向激勵和良性迴圈。而目前我國的政府採購模式,則恰恰是對質次價高者的“反向激勵”:與其幹得好,不如“搞掂”來得輕松快捷。兩種不同的激勵模式對創新的影響可想而知。
  建立創新型國家是一個係統工程,不僅僅是提出“購買國貨”的口號所能解決的。在社會環境上,要樹立全社會寬容失敗的創新意識。在教育上,要去除蘇聯“填鴨式教育”而採取啟發式教育。在經濟體制上,要進一步深化的市場經濟改革,發揮價格信號對資源流向的引導功能,壟斷的國有資本要堅決退出市場,防止非市場行為“扭曲”價格信號,制造市場噪音。具體到政府採購環節,則要公開預決算,實時上網接受公眾監督,包括採購産品的數量、價格和採購來源等,公開採購競價和招標程式,建立民眾對政府採購異議的反饋機制(含公益訴訟)。如此,才能發揮政府採購對自主創新的激勵效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中國貨幣不能承受之輕 2010-07-06
易綱:中國貨幣政策可以做到松緊有度 2010-06-28
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有望增強 2010-06-21
我國貨幣政策仍滯後于經濟復蘇步伐 2010-05-13
[部落格]為什麼中國貨在國外更便宜? 2010-05-21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2010年國際金融市場觀察與預期[思想頻道]“競爭格局已成”是在粉飾壟斷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