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言論
生活水準提高,僅有必要條件不夠
關于GDP的思考之二
2010-07-22   作者:陳曉彬  來源:經濟參考報
 
  按照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的表述,我國“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對此,不論政界、學界,還是普通百姓,都沒有歧見。
  在最近30年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日子都比過去過得好多了。按市場價值計算的,在中國土地上産出的最終産品和服務的總和,即GDP翻了幾番,應該是國人生活水準提高的一個必要條件。目前與世界平均水準相比,中國整體的生活水準與品質還有相當距離,今後中國還要以較高的速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這同樣也離不開GDP增長這個必要條件。但是,當前應該強調的一點是,GDP增長並不是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説,廣大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離不開GDP增長這個條件,但是GDP增長了,大多數國人的生活水準和品質未必就一定能同步提高。
  美國經濟學家曼昆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引用前總統肯尼迪的弟弟,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競選總統時批評GDP指標的一段話説,“(GDP)並沒有考慮到我們孩子的健康、他們的教育品質,或者他們遊戲的快樂。它也沒有包括我們詩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穩定,沒有包括我們關于公共問題爭論的智慧或者我們公務員的廉正。”實際上,最近一個時期中國理論界也對GDP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目標做過大量有深度的理性分析。學者們指出,GDP並不能反映公共服務的作用;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品質;不能反映存量財富的增長;也不能全面反映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準乃至資源環境的變化。總之GDP的增長並不表明人們生活水準和品質也同步提高。
  現實的情況是,盡管沒有什麼明文規定,但不少地方政府領導實際上或是主動、或是被動地把GDP增長速度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作為政績考核的最重要指標。有論者將這種現象稱為“增長至上主義”,筆者覺得也可以稱之為“唯GDP主義”。
  在單位時期裏,比如一個地方首長的任期內,增加經濟總産出規模的最佳途徑當然是擴大投資,于是在“唯GDP主義”驅動下,中國的投資率一直居高不下。有資料説,近10年來,保持在35%以上,近六年更是連續超過40%。特別是在民間投資意願並不強烈的情況下,政府主導的項目就擔當起投資的主力。如果政府把心思都投入到創造“GDP”上,必然要維持高投資率,從而維持國民收入中資本和政府收入所佔的比重,擠佔勞動收入的比重。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地方為了眼前的GDP增長,不惜犧牲環境保護、文物保護、安全生産等方面的要求,從而釀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如果説,在幾億中國人求溫飽而不得,需要盡快增加經濟産出總規模的情況下,這種“唯GDP主義”尚有歷史的合理性的話,那麼,經過30年的發展,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特別是國內外市場和資源供給環境出現巨大結構性變化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唯GDP主義”不僅可能無助于提高當地佔多數居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反而有可能成為妨礙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重要原因,因此應該為各地政府設計出一套更符合轉變發展方式,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指標。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粵語改普通話,有必要嗎? 2010-07-08
銀行將向炒房者禁貸 必要時提高首付 2010-04-12
短期加息必要性不強 2010-03-12
旅遊日只是個全國宣傳日沒必要爭奪 2010-01-22
明年財政政策努力優化 必要微調 2009-12-23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田立:兩大投行頂不上一條章魚?[思想頻道]政策性金融 “配角”一樣出彩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