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言論
公用産品漲價要與收入水平吻合
2010-07-19   作者:羅瑞明  來源:證券時報
 
  中國城市公共事業專家、《公權市場》作者徐宗威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在資源價格市場化後,資源及資源相關産品價格的上漲已沒有懸念。這將增加社會公眾購買城市公用産品的實際負擔。一旦超過社會公眾支付能力將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去年下半年以來,公用産品“漲”聲不斷,水、電(非民用電)、天然氣等都有不同的上漲,而是漲勢並沒有結束,不少地方還在漲或者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漲價。
  公用品漲價多少總得有些理由,從以往看大致是三種:要麼與國際接軌;要麼節約能源;要麼經營性虧損;而如今一些地方連“多年未漲”也成了一大理由,似乎一兩年內不漲不正常,隔一段時間漲一次才顯得正常。
  不管理由再多,價格上漲總得有個穩定性,尤其是公用品價格更應“保鮮”,不可能昨天剛調價,今天就虧本,馬上又漲價;再則,各個地方的資源狀況不同,有的水資源豐富,有的天然氣資源豐富,有的電力資源豐富,不應該一説漲價,不問三七二十一,無須漲價的地方也擠進漲價行列。
  事關公眾切身利益的公用品,其價格的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波及千家萬戶,涵蓋所有企業,將産生聯動反應,帶動整體上漲。公用品漲的看似幾分錢或者幾毛錢的小价,但附屬在商品上幾乎所有的成本都得增加,由此公眾所承擔的壓力不僅是日常的水、電、天然氣上,還包括在所購買下游商品上,其壓力不能説不大。
  誠然,公用品要漲價不是不可以,那得看公眾是否能接受,這個接受就是收入與漲價能否成正比。今年5月中下旬,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大、中、小城市進行了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當期物價滿意指數降至21.7%,比上季下降4.2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低。其中58.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是10年以來該調查的最高值。顯然,公用品漲價已經高於公眾收入的比例。
  一邊是公用品要漲,一邊是公眾難以接受,在此種情況下,如果不漲不行,那麼,只能是財政拿出錢來貼補,財政拿錢貼補有兩個好處,一是地方更能加強對公用品企業的管理,核定成本,加強監督,不會讓其想漲就漲;二是用之於民,更能體現政府的職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公用經費縮減指標應制度化 2010-03-25
青海市政公用事業實行特許經營制度 2009-10-14
公用事業漲價“嗜好”該改了 2009-10-09
大眾公用:&&相對完善 2009-09-18
大眾公用:半壁利潤靠創投 2009-05-08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田立:兩大投行頂不上一條章魚?[思想頻道]政策性金融 “配角”一樣出彩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