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言論
直補不是解決徵地矛盾的關鍵
2010-07-12   作者:馮海寧  來源:證券時報
 
  國土部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徵地涉及的拆遷補償費要直接支付給農民個人,防止和及時糾正截留、挪用問題。今年5月,國辦曾下發了一份緊急通知,旨在解決徵地拆遷過程中權力對權利的傷害,要求程序不合法、補償不到位,不得強制拆遷,官員因工作不力引發惡性拆遷案將追責。國土部這一通知,可以看作是國辦通知的落實文件。
  其實,直補問題很好解決,銀行以“一卡通”的方式支付農民就可以防止徵地安置費被截留、挪用。但是,要解決越來越多的徵地糾紛,直補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徵地拆遷過程中,徵地人屬於強勢一方,為所欲為,而被徵地人屬於弱勢一方,往往要付出血的代價乃至生命的代價。徵地監管的關鍵不是發多少通知,而在於見實效。我們缺的不是法律法規,更不缺少部門通知,而是缺少治理權力胡作非為的決心。據《南方周末》報道,最近三年發生的8起拆遷自焚或活埋案中無一名地方一把手受到問責或追究。江蘇東海、鹽城,北京海淀,山東膠州,福建泉州,黑龍江東寧先後發生拆遷戶自焚,湖北武漢拆遷戶被鏟土機活埋,當地官員無一人被問責;即使是唐福珍事件中被停職的科級幹部日前亦官復原職。這明顯是缺少治理權力的決心。
  解決徵地矛盾的關鍵既不是直補,也不是提高補償標準,而是如何制約強行徵地,這是因為,徵地人既不把法律法規放在眼裏,更不把被徵地人的權益當回事。也就是説,關鍵在於制約權力。現實中權力不受制約,行政監督、人大監督等均成擺設。加上輿論監督有漏洞,群眾監督不強勢,強行徵地事件不斷在瘋狂演繹。
  要制約權力瘋狂,一方面是重罰胡作非為的地方官員,將問責制真正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提升被徵地人的權利,包括徵地程序、補償標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以及徵地補償談判權。如果地方政府權力不受制約,農民的權利就永遠無法保障。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徵地拆遷惡性事件”由誰定義? 2010-05-26
揭秘福建泉港區徵地拆遷“零上訪” 2009-09-01
杭州徵地補償提價 每畝最高“升值”10萬元 2009-03-30
開發商資金鏈斷裂 如何兌現徵地補償承諾 2008-04-29
重慶被徵地農轉非人員4月1日起可申領養老金 2008-04-02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中國信用評級體系的戰略抉擇[思想頻道]財經洞察:房價瘋漲,炒作還是稀缺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