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思想頻道 >> 經濟理論
區域開發産業振興催生新一輪增長周期
2010-07-08   作者:張茉楠  來源:證券時報
 
  西部大開發再添政策性利好。世界經濟危機客觀上為我們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加快改革,提供了比較強有力的倒逼機制,中央適時啟動內需發展戰略,區域發展規劃逐級展開,“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新跨越”加速推進,中國有望進入新一輪大的增長周期。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轉彎”進行時,世界經濟格局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積極變化的趨勢,全面復蘇將是一個緩慢而複雜的過程,原有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未來各種不確定性風險正在不斷加大。國際貨幣體系動蕩、貿易結構調整、流動性氾濫、各國主權債務約束以及全球金融發展模式修正等深層次重大問題的解決,都難以在短期內取得實質性進展,後危機時期多極博弈格局的複雜性,將使世界經濟重返平穩增長軌道面臨巨大挑戰,中國需要多輪驅動開啟增長新周期。

  區域與産業輪動啟動增長新周期

  從經濟周期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規律看,真正決定經濟周期的是新興技術、産業結構、需求結構特徵、資源結構特徵以及區域經濟模式等根本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區域輪動和産業輪動可能是啟動中國新一輪增長的兩條路徑。
  中國經濟增長的下一個驅動力是工業化、城市化釋放出的巨大的産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生産力能量。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稟賦、産業結構、區位優勢各異,在經濟規模、發展水平上的互補性發展是其它國家所不具備的比較優勢。那麼在中、東、西、北各區域整合和輪動的過程中,資源配置、産業分工、基礎設施建設、原材料供應、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範圍都將越來越大,從而形成一系列需求擴大、結構升級、經濟增長的循環,會真正從“區域發展紅利”中獲取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
  那麼産業輪動的路徑如何選擇?可以説,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製造業到高科技先進製造業將是未來我國産業結構變遷的兩大方向。“中國製造”的戰略重點已非過去的加工貿易/輕工業的低端製造,而是佔領裝備製造業、信息技術産業、航空航天等全球戰略産業的高端。因此,産業關聯度高、需求彈性大、資金技術密集的先導産業不僅決定了中國工業拓展的範圍、深度和效率,也必將對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改變世界失衡格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這裡涉及兩個着力點。第一,整合壯大戰略性大産業。關注關乎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命脈的大産業,構建代表先進生産力的裝備製造業、信息産業、航空航天製造業、物流産業等現代工業體系,這是國家長久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
  第二,發展資源性大産業。中國資源豐富,在礦産、農林、海洋、生態等多個方面具有優勢。要堅持以“資源換産業”、以“資源興産業”的發展理念,積極重組大企業集團,深度開發和利用各地具有優勢的資源,延長産業鏈,培育自主品牌,提高附加值,實現資源優勢向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化。

  穩步推進金融經濟整體布局

  首先,金融危機可能提前催生兩大基礎(理論和估值)體系的構建。要敢於挑戰西方經典理論。強大的經濟一定要有一個強大而科學的經濟理論的支持。中國在崛起中,需要建立自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體系,要符合中國國情,不能盲從。另外就是必須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有效的資本/資産估值定價體系,以及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合理定價機制,這樣不僅能夠避免價值虛高和估值不足,發揮資本/資産價格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避免經濟發展過多地受到國際定價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牽制。
  其次,優化金融體系結構,促進金融轉型。應該説,中國要成為金融大國、金融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年來中國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內金融機構從資本充足率、治理結構、盈利水平等方面看,都較過去有了較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金融總體還處於金融潛化階段,金融體系資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機構競爭力弱,缺乏金融資産的科學定價體系和機制等,制約中國金融的發展。當前,可以因勢利導推動金融體系由間接融資主導向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並舉的結構性轉型;金融類型由一般商業金融向商業金融、能源金融、農業金融、創業金融等政策性金融並舉的三大轉型,這些都是推進中國金融深化的發展方向。
  其三,借助金融危機的契機,加快中國資本的全球化戰略布局。中國資本要在全球失衡中尋求破局,變“危”為“機”,積極展開包括産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在內的“中國資本”的全球化配置,這不僅是破除中國在全球貿易分工體系與金融分工體系中處於劣勢的關鍵抉擇,更是提高資本投入産出效率,推進經濟增長向集約化轉型的必由之路。提升國家競爭力是“十二五”時期的戰略重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國外獲取更多的市場、資源和關鍵技術的能力;二是提升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加大了這方面的有益探索,例如,用外匯儲備註資的方式,支持國有商業銀行改制等。但目前儲備管理尚無整體規劃,也缺乏系統性的戰略安排。要與經濟結構調整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考慮在戰略性新興産業、科技創新、産業並購方面成立能源戰略投資基金、科技創新發展基金以及支持企業發展的海外並購基金等,不斷提高金融資産和産業資本的融合度,搭建連通內外産業鏈的實業經濟平台,實現我國在世界産業鏈條中位置的前移和高端化。
  (作者係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探尋中國外貿穩健增長的長期動力 2010-07-07
溫州民間借貸資金規模大幅增長 2010-07-06
國內消費或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2010-07-06
經濟長期高增長 破解三大威脅 2010-07-02
增長或放緩 轉型不可等 2010-07-01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資産證券化:快步疾馳還是慎行慢走[思想頻道]許小年:政府管價格 費力不討好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