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06-09 作者:上海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經濟學博士 馬紅漫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
外資糧油巨頭在中國糧食市場“步步為營”。豐益國際自2001年9月與河南合資興建糧油加工企業開始,已盤踞中原腹地近十年。近日,該公司投資的“益海嘉裏”糧油項目正式落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此舉意味着豐益國際在國內的糧食産業鏈漸趨完備。
對於當下外資介入國內農産品行業的狀況,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方面,益豐國際等公司加速上馬獨資的麵粉加工等項目,是其業務觸角的戰略性延伸。雖然目前這些從種植到終端銷售各環節的子公司利潤微薄,但如若其擴張步伐不受任何規制,外資巨頭不久後就可能全面壟斷糧食産業鏈。屆時,農業終端産品也極有可能重蹈食用油覆轍,統統被歸集到國際巨頭的品牌名下,其品質、價格等關鍵要素決策權及産業厚利均被外資收於囊中。但另一方面,國內農産品市場發展的歷史表明,單靠自身因素根本無法保障其發展壯大,農産品始終處於劣勢地位。假如沒有外資的介入,國內的“三農”問題將會更加嚴峻。
無須諱言,前一種觀點是目前的主流看法,即警惕外資控制國內農産品市場。在商言商的跨國巨頭並非扶持中國農業的“慈善家”。隨着農業各部門對外資的倚重,包括大豆在內的農作物對外依存度同步提升,定價權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曾有媒體報道,國外種子公司生産1粒甜椒種子成本僅1分,但在中國市場卻要賣到1元。但由於相關市場已被國外公司壟斷,農民只能被迫接受高價“黃金種子”。除了這一極端案例,跨國巨頭“野心”的全面發力最早體現在食用油市場。此前,以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國際糧商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利用並購、參股、合資等形式,已控制了中國近60%的油脂企業。豐益國際就已在中國市場擁有了“金龍魚”、“口福”、“胡姬花”等多個知名品牌。我國食用油市場被外資企業牢牢把控在手裏的結果是,一定程度上公眾只能被動接受食用油漲跌無序的價格,市場自主選擇空間因此而受限。
儘管外資控制市場的風險的確存在,但是筆者更想提醒警惕泛民族主義的過度氾濫,辯證思維更有益於解決具體問題。實際上,外資在進入我國糧油領域之初,曾博得一片喝彩之聲。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我國農田長期以個人耕種為主,不僅上游播種極易受自然因素影響;而且下游糧食價格又常受行政定價約束,價格偏低。糧油行業成本收益的不對等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的積極介入。就此而言,外資巨頭不計成本地進入這個領域,帶來了類似經濟學上的“帕累托改進”,彌補了現代化生産技術的空缺,提高了農業産出規模和就業數量,為我國農業注入了新鮮活力。而且,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快速提振當地經濟,也對外資設立糧油項目敞開了大門。事實上,跨國公司能在國內農業市場脫穎而出,恰是因為其本身跨越了國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風險收益不對等的問題,這本身就是市場競爭優勢的體現。
制度上的優勢使得外資介入國內農業市場有了必然性。首先,跨國企業投資遍佈全球,由此能夠對衝單一區域的自然災害風險;其次,全球採購、全球銷售模式,規避了國內農産品的價格管制問題,能保證一定的投資收益;再次,海外金融市場有成熟的農業産業保險機制,跨國公司能夠借金融産品創新實現風險與收益共擔。
因此,真正需要把控的,筆者以為是外資介入的度。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曾提出過“幼稚産業保護理論”,該理論認為,後發經濟體的比較優勢需要政策去保護和扶持,而不能輕易地全面開放,否則民族産業就會被外資打垮而失去發展機會。從韓國等經濟體對農業保護經驗看,對外資進入農産品行業需要有範圍、比例兩個限制,初期應以終端産品、非敏感産品為主,至於糧食油品則需審慎開放;為避免全行業被外資控制的局面,需要將單個外資企業進入的比例限定在10%到15%之間。
此外,扭轉外資操控糧油價格的關鍵,還在於全面提升本國生産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相關制度建設因此就顯得更加重要。所以,財政資金應大力支持農業系統的技術研發工作,對現代化耕種設備的購買給予更大比例的補貼,鼓勵農村技術培育市場的擴容;要積極培育農産品期貨市場,完善農産品定價機制和農業金融風險對衝機制;&&針對性政策,鼓勵有實力的民間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整合既有資源實現規模化運作,並與國際巨頭相抗衡。
外資大舉進入我國糧油市場,的確可能影響國內基礎農業安全。但這並不意味着政策部門需要動用政策去排斥,爭取主動,設法使得外資徹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才是解決問題根本之道。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