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財智頻道 >> 收藏拍賣
世博園裏小徽章搭起溝通大橋梁
2010-09-03   作者:記者 沈而默/上海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世博園,到處可以看到身上挂滿徽章的“達人”。徽章已經成了世博園裏別具一格的交流工具。
  來自浙江溫州的兩位“徽章達人”更是將自己的T恤上挂滿徽章。他們的出現引來無數游客駐足側目,還有不少“達人”主動上前來交換徽章。
  徽章不僅僅是身份、職業的標誌,而是交流的工具,更成了世博園裏的一種文化。

  “徽章達人”吸引眼球

  來自浙江的“徽章達人”手裏拿着大號的紙扇子,上面用上海話寫着“徽章,調伐?”(徽章,換麼?)。
  比扇子更吸引眼球的是他們挂滿胸前的301枚徽章。這些徽章是由浙江如意禮品工藝有限公司生産的。
  公司上海代表處總經理陳慧&&:這301枚徽章是世博園運營以來最齊全的一套徽章。它不僅包含了所有的國家館、國際組織館、省區市館、城市案例區館,還特地製作了一枚海寶紀念徽章和世博會紀念徽章。
  上海普陀區的兩位老人宗炳宇、宗雪喬看到徽章就緊追不捨,一直跟着兩位“達人”從中國館前的廣場走到了世博軸。臉上還印着“哥倫比亞”印章的兩位老人顯然比年輕人還追“章”。
  來自北京的一對兒年輕情侶呂憲偉和殷宏艷看見“徽章達人”,不停地按相機快門。在了解到“達人”們是過來換徽章後,殷宏艷略有不好意思地問:“我們剛剛到世博園,還沒有徽章,能和你們換麼?”
  呂憲偉則從包中拿出一支筆,來和“徽章達人”交換徽章。被誠意打動的兩位“達人”送給了他們兩枚徽章。

  小徽章大故事

  徽章,其實最初是被人們用來作為&&身份、職業的標誌。世博園裏的徽章很多也是作此用途。各個國家館工作人員的徽章就是如此,而其它的各種活動也會誕生各種各樣的新徽章。
  德國前總統科勒來上海世博園參觀時,其警衛人員就統一佩帶了徽章,以方便辨別。而各個國家館日的活動中,也會有各種帶有國旗的小徽章。
  在世博園裏,除了身份、職業,徽章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8月20日開始在世博園做志願者的上海海事大學的“海白菜”們就收到了來自校方的“校長慰問章”。
  校長助理馬憲國老師也拿出一枚“校長慰問章”來和“徽章達人”交換。擁有了稀缺品的“海白菜”們立刻有了底氣。學校大三學生吳坤譯拿着手裏的“校長慰問章”就和“徽章達人”比劃了起來。比了又比,挑了又挑,最終選定了一枚“世博軸”徽章。
  正是因為這些標誌和標誌後面的故事,徽章成了游客和世博會工作人員的收藏對象。在淘寶網上,一枚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的徽章標價高達9999元,而此次世博會“德中同行”德國館徽章也挂出了3000元的高價。
  然而買徽章的人並不在多數,更多的人喜歡通過交換的方式來獲得自己喜歡或者沒有的徽章,這和上海早年有人換郵票一樣。
  上述兩位浙江趕來的“徽章達人”夏勇、萬世傑&&:很多人喜歡換徽章,但是缺少一個固定的地方來換,我們想通過固定的地點來認識更多的徽章愛好者。目前這個徽章交換角就設立在中國館門前“生生不息”塑像下。
  “徽章,調伐?”就是這個交換角的標誌。

  徽章無國界

  徽章不僅成了逛世博的成就,更是世博園的一種文化。
  交換徽章並不需要太多的語言,甚至可以跨域語言的障礙。也不會因為彼此不認識而有陌生感。因為有這枚小小的徽章,在世博園裏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
  從世博園區四號門出來,前往世博村的通勤車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員。徽章成了這裡的語言。一位來自歐洲館區的工作人員和另一位亞洲館區的工作人員,上車以後就互相打量對方脖子上挂的徽章。
  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也不再是“hello(你好)”。“Thisone?(這個麼?)”、“Exchange?(換?)”成了這些“徽章達人”的接頭“明號”。
  因為徽章,世博把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小小的徽章不僅讓世博園多了一種色彩,也讓城市生活多了一些美好的瞬間。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徽章收藏前景可觀 2009-10-16
我想和您換徽章 2008-08-12
我想和您換徽章[2] 2008-08-12
我想和您換徽章[1] 2008-08-12
圖片新聞:交換徽章 傳遞友誼 2006-12-13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動蕩時代的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思想頻道]張五常:儲蓄與投資不是兩回事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