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財智頻道 >> 股票基金
18家小基金公司在100億紅線邊緣
2010-08-30   作者:  來源:理財周報
 

    它們全部加起來還抵不上嘉實

  浦銀安盛搞了3年比不上私募

  近日又迎來基金半年報的披露熱潮,每年的這種時候,各種統計數據就撲面而來:虧損上千億、銷售費用大增、換手率降低等等。而説到單個公司的情況,多以大型基金、業績好的基金為主,但微型基金公司則很少有人關注,他們活得怎樣?他們在幹什麼?
    我説的微型是資産規模100億以下的。100億,在2007年的時候,也就是一隻基金首發的量,而整個公司的規模還沒有這個數,我認為可以説是微型。況且,100億也是業內公認的可以確定能盈利的一道坎,而達到生存線60億也只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不看不知道,全國60家基金中,目前有18家公司資産規模不到100億,其中8家不到60億,最小的一家只有15億不到。這意味着,整個行業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他們全部加起來還不如一個嘉實或者易方達。這就是人們常説的“90%的財富集中在10%的人手裏”。

  窮人為何窮

  這批“窮人”為什麼窮?有一些是出生時間晚,本來就還屬於孩童期。比如民生加銀,2008年底才成立,沒趕上2007年的好時候。但人家發育良好,短短一年半時間已經成立了4隻基金,總規模40來億,就快要解決溫飽問題了。
  而另外一些已經是老油條了,折騰了近10年,還在喝稀飯。是誰呢我就先不點名了,看我們記者給你一一解剖。但很顯然,他們的今天都是由相同的昨天演變而來:
  先天不足:股權分散,股東爭鬥激烈,導致公司管理混亂,人事鬥爭複雜,大家想的不是怎麼把公司弄好,而是怎麼把對方打倒。
  出師不利:首發基金業績太差,對公司品牌傷害極深,持有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僅老基金遭遇鉅額贖回,再發新基金也門可羅雀。
  人才流失:小公司要留住人,要麼給錢,要麼給平台。這個平台不是説內部上升的機會,這個在小公司更容易,而是説對外的接觸面,這方面小公司顯然沒有優勢。所以只能給錢了,本來就吃不飽,能給多少錢呢,留人也很難。

  窮人如何富

  這些小公司未來還有希望長大麼?怎樣才能長大?與多位業內資深人士交流後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股權結構的清理勢在必行。某私募人士笑言:“以後就應該將基金公司的股權集中在金融行業手裏,那些不相干的小股東,既做不出什麼貢獻,還整天吵吵嚷嚷要干預公司管理,這種股東就不要帶他玩了。”
  股權理順了,就要幹點事兒了。就目前來説,基金首發的規模對於整個公司規模的增長貢獻還是最直接最可觀的。如何才能首戰告捷呢?一個是業績,一個是渠道。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旗下能有一隻基金業績較為突出,以此做好品牌推廣,將對後來的新基金髮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過,也有人業績好,規模卻上不去,因為渠道不得力。但如今的銷售格局是,60個基金公司搶四大行的網點,平均一個基金公司發2隻基金,就有120隻基金要在四個銀行裏打架。
  如何在渠道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果股東本身就是很強的渠道,那自然是如虎添翼。但不得不小心的是,如果本身産品並不好,為了衝規模找幫忙資金來擴充,帶來的後果很嚴重。不僅是體現在季報上的鉅額贖回,如果幫忙資金因産品業績不好而受傷,那麼未來再發新基金就很難了。
  好的業績始終是基金公司競爭最基本的砝碼,而在渠道方面,切實有用的服務和工具也有很大的需求。就如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人家最開始賣基金時,很多人連公司的名字都沒有聽過。於是他們想了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客戶經理做“投資體驗”培訓,這個是渠道非常需要的服務,現在幾乎成為該公司的品牌代名詞。隨後,在其投資總監項志群的英勇奪冠效應下,摩根士丹利華鑫的規模增長飛快。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18家基金公司虧損1548億元 2010-08-27
基金公司悄然撤離債市 2010-08-25
傳中投可能選擇幾家國內基金公司管理海外投資 2010-08-20
60家基金公司上半年盈利56億元 2010-08-17
紐銀基金公司正式成立 2010-07-23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三論通貨膨脹是生産力現象[思想頻道]查處閒置用地不會解決房價問題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