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財智頻道 >> 銀行保險
小心銀行理財産品高收益“陷阱”
2010-08-26   作者:  來源:中國保險報
 

    看著宣傳單上高達10%的預期收益率,小楊不禁心動,在年初買了某銀行的理財産品。然而,前兩天那期理財産品到期時,小楊卻發現它的收益水平遠低於銀行的宣傳。
  近來,這樣的投訴屢見不鮮。許多投資者反映,他們前往銀行存款時,卻稀裏糊塗地被銀行銷售人員誤導買了所謂高收益的理財産品,可是,到期後才發現收益根本達不到銷售人員介紹的水平。所以,投資者在投資時,千萬不能輕信銷售人員天花亂墜的推廣,而一定要認真理解産品的特性及産品説明中的條款,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財富和權益。

    高收益成“大忽悠”

  筆者鄰居張阿姨最近遇到了煩心事。2009年,她到一家銀行存錢,銀行工作人員向她推薦了一款理財産品,説是利息高、能分紅,還能隨時支取。前些日子家裏急需用錢,取錢時她才發現,手裏的存單竟是一份保險單。
  目前,銀保業務迅速發展,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不規範經營、銷售誤導行為的存在,對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有業內人士説,個別銀行甚至給工作人員定下保險銷售任務,致使一部分銀行業務人員向客戶介紹産品時,故意誇大收益、隱瞞風險,誤導消費者。
  一些代理保險産品的銀行工作人員往往利用消費者信賴銀行的心理,謊稱某種保險是該銀行的理財産品,誤導消費者購買。對銀行來説,如果沒有如實告知,就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涉嫌欺詐。而作為消費者,在辦理銀行櫃&業務時,則一定要認真閱讀有關條款,學會自我辨別,不可輕易簽字。

  風險提示不夠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在一些銀行網點擺放的彩色精美宣傳資料,風險提示並不醒目,且不明確。尤其是一些銀保産品,風險提示的字號遠遠小於宣傳收益的字號,有的説法含糊,並未明確預期收益不能作為承諾。
  比如,一位未購買過理財産品的客戶,打開宣傳頁看到的都是放大字號的預期收益率有多高,一時糊塗就忽略了其存在的風險。只有當投資者要求看更詳盡的資料時,客戶經理才會另打一份內部共享的某款理財産品資料。
  同時,客戶是否有提前終止合同的權利,在宣傳頁上只字未提。在某一産品宣傳頁上明確&&,不收取認購費用、申購費用、贖回費用或手續費。某銀行客服經理透露:“銀行不是不收取手續費,只是給客戶看的資料裏,預期收益率是已經刨除手續費的收益,所以當客戶提及時,自然會説不收取。”
  專家指出,不要輕易迷信銀行高收益保本的理財産品,很多都不保本,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將預期收益率標得如此之高,有明顯誤導投資者的嫌疑,銀行的廣告宣傳不應只講可能的收益,卻避而不談潛在的風險。投資者如果在購買理財産品的時候,不仔細閱讀産品説明書的收益計算細則,而僅僅為銀行給出的高額收益所吸引,那麼最終很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白白損失自己的時間和金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理財産品霸王條款遭受質疑 2010-08-25
收益率45%有多大概率?理財産品銷售"三宗罪" 2010-08-25
結構類理財産品受關注 2010-08-25
銀信合作松綁 信貸理財産品回潮 2010-08-23
在售銀行理財産品[2010-08-20] 2010-08-20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三論通貨膨脹是生産力現象[思想頻道]查處閒置用地不會解決房價問題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