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歷史記載,鐘錶誕生時間大約在600年前,而懷錶的出現則是在17世紀末。在當時的英國、法國、德國等這些較早製造鐘錶的國家中,時鐘幾乎都是裝在教堂或鐘樓之上的,而全新的杠桿擺輪和彈簧圈機構等鐘錶技術的問世,為鐘錶進入人們的口袋創造了條件,這便是最初的懷錶。到了19世紀,懷錶的製造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當時的製表工藝全靠手工,從K金錶殼的打造、精緻的雕刻、彩繪琺瑯的燒制到每個齒輪和螺絲的打磨,全部都要經過人手處理。一隻做工講究、功能複雜的懷錶,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

Longines懷錶

優雅的古典懷錶
説起來,瑞士製表師正是因為在懷錶領域掌握了先進技術(如領先的齒輪裝置和擒縱器),瑞士這個國家才會在接連兩個世紀中成為世界製表業的中心。許多早期瑞士製表手藝,如今隨着歲月的逝去而一一失傳,只有流傳下來的這些精美絕倫的懷錶,還在向人們講述着過去那輝煌的歷史。在去年於盧浮宮Salle
de La
Chapelle禮拜堂舉行的Breguet回顧展中,由製表大師亞伯拉罕 路易 寶璣當年親自完成的多枚古董懷錶,作為稀世珍品被呈現在世界表迷面前。從這些集精湛技藝和前衛美感於一體的表款中,我們不難窺見歐洲製表藝術巔峰時期的真實面貌,以及自法國大革命伊始到拿破侖執政時代終結這樣一段轟轟烈烈的充滿變數的歷史。而在今年,由伯爾尼歷史博物館舉辦的“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
中國巡展上,一塊完成於1943年的Longines懷錶,同樣展現出愛因斯坦這位科學巨擘人生中最為多産、最值得銘記的時光。
對於當下製表人而言,懷錶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見證了歐洲製表文化的發展,同時其自身也是一面反映歷史與現實的鏡子。譬如,在積家博物館典藏的1907年Jaeger-Le
Coultre超薄劍形懷錶中,我們不難看到來自新藝術主義時代的各種影響。而在製表師而在製表師Joseph
Pallweber完成的IWC開面懷錶、獵人懷錶及數字懷錶中,則反映出了歐洲殖民主義迅速擴張的歷史片段。對於當下的鐘錶愛好者而言,存在於方寸之間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掌故,恰恰正是懷錶的最大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