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財智頻道 >> 銀行保險
銀行理財産品再現霸王條款
2010-08-11   作者:  來源:法制周末
 

    混亂的理財産品市場讓投資者無所適從。面對理財合同中的種種條款,投資者並沒有選擇的權利。那麼,銀行理財合同的公平性應當如何保證?相關人士認為,對商業銀行合同的規範應當由銀監會來進行監管,只有將監管落到實處,投資者的權益才能得以維護
  近日,北京農村商業銀行一款名為“金鳳凰理財貨幣市場型2010年三期”的金融産品,被指存在霸王條款。
    記者了解到,這款非保本浮動理財産品,設定了預期最高年收益率,規定超出部分,全部歸為銀行的投資管理費。而這一條款,被消費者指責不公平。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就認為,此款理財産品是非保本浮動産品,如果銀行參與投資利益分配,拿走本屬於客戶的超額收益,“就應該對客戶進行保本,這樣産品收益高低都由銀行承擔才公平”。

  霸王條款認定存疑

  據記者了解,銀行理財産品一般分為三類:保本保收益産品、保本浮動收益産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産品。
  保本保收益産品與保本浮動收益産品是一種投資者和商業銀行共同參與投資收益分配的産品,銀行獲利緣於投資收益的分配,分配辦法由合同約定。
  非保本浮動收益産品則不同,銀行不參與投資收益的分配,它的獲利緣於管理費。投資者的收益由挂鉤産品的市場波動所決定,下不保底,上不封頂,收益完全歸投資者自己,風險也完全由投資者個人獨自承擔。
  “從嚴格意義上來説,這還是一種管理收費,而不是投資收益的分配。”某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銀行投資管理費是有條件收費,雖然與投資活動結果挂鉤,但是按慣例是用於營銷團隊的分成或業務獎勵,是一種團隊管理費。
  “認定為霸王條款,有點過了。”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在看完相關材料後告訴記者。他認為這款投資産品風險較低,收益不會太高,據他了解此類産品最高年收益率不會超過3%,不會出現銀行鯨吞客戶超額收益的事。至於銀行將高出預期最高年收益率的部分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也可以視為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利益分配的約定,法律也並未禁止,“雖然可能有不公正的地方,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只要該款産品“進行了真實、準確、完善的信息披露,是不宜認定存在霸王條款的”。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邢會強特別向記者強調。他認為這款産品比較簡單,客戶能清楚地認清權利義務關係。
  “預期收益率計算簡便,沒有結構性理財産品複雜的收益率支付函數。”邢會強説,“如果銀行方面沒有作出虛假陳述,投資者也仔細閱讀了相關説明書,投資者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對該款産品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不接受。”
  北京律師丁凱則持不同看法,他告訴記者,銀行將高出預期最高年收益率的部分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實質上剝奪了投資者對超出預期最高年收益率部分的收益,排除投資者的部分權利,而與此同時,銀行卻沒有為自己設定相應的義務,因此,該類條款符合“霸王條款”的特徵。

  銀監會應當發揮作用

  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如果客戶認為投資産品的合同條款不合理要求更改,他們一般是不會接受的。他指出,銀行提供的是格式合同,所針對的是大多數客戶群,出於成本與系統化管理的需求,不會為某位客戶而改變格式合同。
  “當然了,如果你有幾億元的資本,我們也可能為您在格式合同的基礎上量身打造一套投資計劃。”這位理財經理笑稱。
  對此,邢會強認為銀監會應該在預防與規範霸王條款上發揮作用。他特別對記者提到,“銀監會應該利用其在金融體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響,通過指導性政策或指令性政策,引導銀行主動採取措施防範風險,進而實現銀行行為的規範化,避免霸王條款的出現”。
  然而,現實可能沒有這麼簡單。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告訴記者,銀監會作為監督者,所監管的對像是整個銀行業,對於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理財産品的霸王條款,它涉及到了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民商事法律關係,銀監會是否應該介入以及介入的時機、深度和廣度在法理上是值得探討的。
  記者也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銀行的個人理財産品發行前肯定是會報銀監會審核的。如果真涉及到了霸王條款,它怎麼會逃脫銀監會的監管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説,“商業銀行推出的所謂理財産品,其實就是金融衍生産品。所謂‘非保本浮動收益’的衍生産品,實際上是一種帶有準期貨性質的金融衍生産品。這種産品不管投資者是否獲得利潤,經營者都可以從中收取高額的‘管理費’或者手續費,這是一種風險很大的金融衍生産品。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只要仍然把金融企業獲取利潤的多寡作為自己工作的業績,就不會對商業銀行盲目開發金融衍生産品痛下殺手,此類霸王條款出現的根源難以斬斷”。

  理財産品靠誰來規範

  記者近期以購買理財産品為名走訪了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數家銀行。調查中記者發現,銷售人員推薦的理財産品過半以上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産品。某行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非保本浮動收益産品已經成為個人理財市場的主流,今年股市、樓市的行情不好,大量的資金轉向銀行來購買理財産品,銀行就此推出了許多期限較短、收益較高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産品。
  記者特別注意銷售人員關於投資風險的提示,發現銷售人員很詳細地向記者説明了投資可能帶來的預期收益,卻淡化了投資風險的説明,僅有“有風險”或“風險不大”等寥寥數語,甚至只有當記者主動問起時,才會提及。在某股份制銀行支行,一位銷售人員非常熱情地向記者推薦一款投資産品,並讓記者放心,“我們發行的這類理財産品,還沒有達不到預期收益的,包賺不賠的”。事實上這款理財産品正是非保本的浮動收益産品。
  記者還在産品説明書中發現,許多資料中的風險提示的位置並不醒目,風險提示的字號更是遠遠小於宣傳收益的字號,也沒有明確提示投資者預期收益並不等於實際收益;風險提示的內容也很單薄,最常見的是“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少見具體細化的內容。此外,涉及投資者權利的內容也很少,銀行的權利與免責條款倒是很多。
  記者就這些問題請教某銀行理財經理,他告訴記者,對於風險提示,銀行肯定會將最不利的後果寫進産品説明書,記者提到的那些不規範的地方,銀行也有自己的法律專家,在正式合同中肯定會規避這些法律風險的。
  這位銀行經理還向記者抱怨,在銀行與消費者之間,輿論總是站在消費者一邊,認為銀行“店大欺客”,但是“惡客”也是存在的。他説,“我們理財産品盈利了,客戶不會給我們送來感謝信,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理財産品虧損了,客戶就會千方百計的歸責於銀行,去年一位客戶就以自己不識字為由把銀行告上了法院”。
  銀行理財産品給人一貫的印像是:低風險、收益率高於定期存款。而從去年底開始,一系列銀行理財産品“零收益”、“負收益”事件給投資者敲響了警鐘。“我國的金融理財市場還很不成熟,大眾風險意識、理財意識、投資意識等還相當缺乏,大幅虧損一旦出現,個人投資者往往因壓力過大而將責任歸咎於金融機構不負責任的銷售行為。”一位金融界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
  目前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訴不絕於耳,銀行方面雖然難辭其咎,但是投資者盲目聽信推薦或迷信宣傳也是不理性的。有統計稱,未來10年裏,中國個人理財市場將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長,未來理財市場的完善,尚需投資者、銀行、銀監會的共同努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銀信理財産品打擦邊球戰術 2010-08-10
在售銀行理財産品[2010-08-06] 2010-08-06
招行:發布首只綠色文明理財産品 2010-08-06
招商銀行:發布首只綠色文明生態理財産品 2010-08-06
樓市低迷 理財産品或帶意外驚喜 2010-08-04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不夠職業的基金業“被娛樂化”[思想頻道]鈕文新:美國需要的是加息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