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若構建大宗商品的全球定價模型,除宏觀經濟、行業基本面、匯率等傳統時間序列變量外,政策變量已成為不容忽視甚至佔據主導的佔優參數。年初以來,外部事件的衝擊力在商品市場上被渲染得淋漓盡致。中國、美國和歐洲在上周共同上演了重頭戲:中國召開政治局會議定調下半年經濟工作;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國會作上半年貨幣政策報告證詞,其關於“美國經濟前景異常不明朗”的觀點似乎被市場當作耳邊風;歐洲公布銀行壓力測試結果,91家樣本銀行僅有7家未及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7月20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聽取意見和建議,巧合的是,LME銅期貨於當日發起強攻,連續4日大漲,一鼓作氣突破7000美元/噸關口。 種種跡象表明,當前商品市場已走到十字路口。換句話説,我們面臨的是在“山底”還是在“半山腰”的抉擇。如果是“山底”,那麼包括股市和大宗商品在內的資産類價格將重獲新生;如果不幸是“半山腰”,那麼當前瀰漫的樂觀氛圍僅僅是短暫幻想,快樂和亢奮有可能瞬間轉換成痛苦和恐慌。 近期市場的表現,讓筆者重新想起索羅斯的反射理論,即人相對於金融市場有着兩種功能,一種是認知功能,一種是操縱功能。認知功能是金融經濟學理論的基礎,如無套利均衡、均值回歸等理性假設,而操縱功能強化了人的主體行為對市場運行的反饋效應。畢竟金融市場的規則和制度是人構建的,如機構操縱、政府干預等噪音對市場的擾動會非常顯著,當兩種功能發生嚴重背離時,往往預示着金融危機的凶兆。 筆者認為,伯南克的“美國經濟前景異常不明朗”的觀點屬於前者,中國政府的宏觀基調和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皆大歡喜的結果屬於後者,這實際上對應着“二次探底”從婦孺皆知到悄無聲息的轉變歷程。善於觀察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市場似乎對伯南克的表態置若罔聞,輿論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擔憂不知蹤跡,歐洲好於美國的信號愈演愈烈。 冷靜思考,筆者希望從中國、美國和歐洲的表態中可以找到下一階段各國政策取向的線索。伯南克7月21日在國會陳述了事實和對前景的預期,美聯儲在經濟放緩的條件下亦不會貿然&&刺激計劃;7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策層的觀點是,無論是解決長期存在的體制性、結構性問題,還是解決經濟運行中突出的緊迫性問題,都要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前提下進行,市場對此的解讀是“保增長”仍為第一要務,政策微調成大概率事件。若果真如此,那麼,政策意圖的模棱兩可將造成上半年調控成果付之東流,以房地産為代表的資産價格泡沫風險將重新抬頭,“努力擴大進口”亦會成為外盤大宗商品炒作的題材。其結果是,中國經濟“泡沫”與“通脹”並行;7月23日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再度襯托出歐洲“將問題深埋地下”的政策意向,西班牙對測試結果有苦難言,但匈牙利拒絕執行財政緊縮致使其與IMF及歐盟的融資談判破裂,歐洲問題有可能終究“紙包不住火”。 筆者認為:美國“務實”,歐洲“務虛”,中國“左右搖擺”,市場的亂象橫生可想而知。市場反彈是可期的,但風險亦可能悄然逼近,投資者居於險境而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