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財智頻道 >> 銀行保險
銀行理財産品風險不可小視
2010-07-26   作者:記者 張松/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日,本報發表《揭示年中銀行理財産品戰報招行産品累計虧損38.53%收益墊底》一文,對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進行了盤點,文章指出,上半年銀行理財零收益産品均屬“結構性”,而負收益産品多係證券投資類,招商銀行的“金葵花”增強基金優選系列之“金選雙贏”理財計劃收益率最低,到期累計虧損38.53%。
    文章刊發後引起各方關注,有媒體評論指出,上半年招商銀行自己盈利50%以上,而招行的理財産品累計虧損近40%。自己大賺,為用戶理財大賠,招行是太會經營了,還是太不會經營了?還有網友&&,儘管銀行理財産品給人的印像是相對安全,但是其中的投資風險也不可小視。

  理財産品虧損無礙銀行賺錢

  署名蘇文洋的評論指出,上半年招商自己盈利50%以上,而招行的理財産品累計虧損近40%。自己大賺,為用戶理財大賠,你説招行是太會經營了,還是太不會經營了?太有經營人才了,還是太沒有經營人才了?是應該給他們一些掌聲,還是給他們一些噓聲?我有點糊塗了。無論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怎樣虧損,銀行從推出産品本身就能賺錢,因此,銀行永遠是利潤大增,這種事情合情合理嗎?
  還有網友認為,從上半年的情況看,收益偏低或虧損的銀行理財産品多是與證券投資挂鉤的。其實,購買同股票或股票基金“挂鉤”的銀行理財産品,還不如直接買股票基金,何必多經過“一道手”呢。

  預期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

  有網友&&,“預期年收益率10%”,“最高收益可達36%”,如此字眼在銀行理財産品宣傳資料中並不新鮮,然而一年下來,實際的收益率有時還不如銀行存款,甚至虧損。
  有網友提醒,有些投資人往往被很高的預期收益率吸引,而忽略了産品的風險,結果造成重大損失。切記:預期收益率並不是實際收益率,預期收益率往往是“最理想狀態”下的投資收益率,而這種“最理想狀態”在投資過程中出現的概率可能只有1%。
  此外,計算收益率時,許多銀行理財産品沒有將手續費等費用計算在內,而有些銀行理財産品的手續費其實很高。署名“忍者神龜”的網友質疑,銀行理財産品計算收益率多少時,一般都不把各種費率加進去。實際結算的時候還得扣掉這個費那個費的。就不能直説費後收益率嗎?
  有網友指出,建議各位買理財産品,不能聽理財經理吹,要看白紙黑字的合同,既然是保本型的,合同一定要有註明,還有要看收益是固定的還是預期收益。至於外幣理財産品,你一定要了解在你買時是先要把人民幣先折算成外幣,然後贖回時再把外幣折成人民幣給你,哪怕是銀行投資持平,你還得損失折來折去的匯率損失費。

  “買者自負”還是“賣者有責”

  面對銀行理財産品的零收益甚至虧損,署名“業內人士”的網友&&,理財産品虧損應該只是“買者自負”嗎?賣者到底有沒有責?出了問題銀行應該是承擔還是耍賴?
  對此,有網友&&,投資屬於個人行為,如果合同沒有明確屬於“保本”産品,那麼投資的損失應該由投資者個人承擔,投資者應該具有風險意識。但是也有網友質疑,銀行理財産品介紹生澀難懂、收益率被誇大、風險提示不足、甚至産品設計有缺陷,銀行對投資虧損難道真的一點責任也沒有嗎?
  有網友指出,理財市場對於銀行業來説充滿着機遇。重質量、重誠信、善始善終,都是銀行急需解決的問題。理財産品的售出,並非意味着交易完成,而是標誌着持續數年後續服務的起始。如何妥善經營,保持投資者對自己的信任,是銀行必須深刻反思的問題所在。
  還有網友建議,有必要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成立一個行業協會性質的組織,制定相關資産管理的業務規則、從業基本道德標準等,規範銀行理財業務。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在售銀行理財産品[2010-07-23] 2010-07-23
買理財産品弄懂收益率最重要 2010-07-20
挑戰章魚 預測下半年最值投資的理財産品 2010-07-19
選理財産品需要“隨機應變” 2010-07-16
銀行顧問式高價值型壽險理財産品問世 2010-07-16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田立:兩大投行頂不上一條章魚?[思想頻道]政策性金融 “配角”一樣出彩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