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財智頻道 >> 外匯期貨
綠豆價格不降反升再引網民熱議
2010-07-23   作者:記者 韓丹/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據報道,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近期通報,七家涉嫌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的企業被物價部門處以最高100萬元的處罰,這被認為是繼5月底發出加強市場管理警示後,對農産品價格調控的又一劑“猛藥”。然而,與前期調控取得成效相比,綠豆價格不降反升。綠豆價格問題再度引發網民熱議。

  “首先要查的是農産品為什麼漲價”

  署名“牛刀”的網友説,農産品漲價要不要查?要查。可是,首先要查的是農産品為什麼漲價。五年來,中國土地價格暴漲了2.75倍,房價的漲幅更是超過了3倍,農産品呢?國務院提高了兩次收購價,一次10%,一次15%,這合理嗎?去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2009年全球農産品價格上漲33%。中國五年上漲25%,合理嗎?比較而言,中國農産品的漲價是很正常的。
  也有網友稱,按照常理,有關企業在被處以價格處罰之後,理應痛改前非,及早回頭是岸才對,現在的問題是,這些企業為什麼一邊交罰款,一邊巋然不動呢?
  有人説,這是因為罰款名義上是有關企業繳納的,而消費者才是事實上的罰款承擔者。因此,罰款數額越大,綠豆降價的動力越低。
  如果漲價和罰款之間的“鏈條”不被剝離,有關部門哪怕對漲價企業的處罰再重,消費者不光不能得益於這種管制,反而會被罰款導致的成本上升壓得更加喘不過氣來。

  “行業協會形同虛設”

  署名“羅傳銀”的網友在博客中説,中國目前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行業協會30余萬家,掌握整個行業諸如市場供求、企業分佈以及行業發展方向等方面的數據,但並沒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做出預警。
  如行業舉辦的“第一屆綠豆産銷行情研討會”,向企業印發了會議紀要和綠豆産銷調研報告,演變成為一場串通漲價、哄抬綠豆價格的密謀會。吉林玉米中心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等企業相互串通,捏造散佈綠豆大幅減産等漲價信息,統一價格上漲共識,對全國綠豆價格的上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行業協會沒有發揮對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作用。
  此外,由於供求關係失衡,行業和企業主導整個供方市場,而個人屬於分散性的銷售群體,商家可能會形成價格壟斷聯盟。由於最大的中介掌握了市場佔有率,形成完全的壟斷從而控制市場,物價上漲。
  從時效上講,加大處罰力度措施和反壟斷法等屬於事後的操作,政府部門應對物價上漲進行事前控制;更重要的是政府還缺乏對行業、中介公司的監督和管理;作為非政府組織的行業協會,應該發揮好行業對産品價格的管理作用。

  主要是供需失衡

  署名“老富貴”的網友説,綠豆和大蒜價格瘋漲,主要還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綠豆和大蒜價格瘋漲,現在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相關經銷商開會的一些錄音,證明這些經銷商是串謀漲價操縱市場。
  説他們操縱價格,未免太牽強了。那些錄音,不過是一些經銷商認為物以稀為貴,勸大家都不要賣,這樣價格才能漲上去。不光是這些經銷商會這樣説,其他經銷商就不會這樣説嗎?現在綠豆和大蒜的價格這麼高,難道經銷商就不怕價格暴跌?如果是炒作上去的,説明大部分貨還都在經銷商那裏,那麼暴跌是必然的,經銷商就不怕價格跌得太多,損失太大?
  綠豆和大蒜的價格主要還是由市場供需構成的,這兩樣東西,在人們的生活中並不會構成多麼剛性的需求。大蒜漲價前的一季,價格是5毛,因為不賺錢,所以許多農民都不再種大蒜了,導致産量大減,之後價格大漲是必然的。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重罰一月後,綠豆價格強勁反彈 2010-07-22
發改委:串通綠豆漲價企業不繳罰款將強制執行 2010-07-20
綠豆價格狂降對樓市是否存在示範作用 2010-06-12
揪出綠豆背後的真正“推手” 2010-06-03
綠豆“上火” 誰是推手? 2010-05-28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田立:兩大投行頂不上一條章魚?[思想頻道]政策性金融 “配角”一樣出彩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