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股市不景氣使得近期理財市場缺乏亮點,一些超高收益的結構型理財産品卻開始重出江湖,“搶走”了不少客戶的眼光。記者了解到,在最近1個多月時間裏,先後有多家銀行發行了數款預期年化收益率極高的結構型理財産品。如某外資銀行的“挂鉤中國新加坡指數基金”1年期人民幣産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7%;另一外資銀行的“一年期一籃子環球消費股票挂鉤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産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15.99%…… 面對如此高的收益,不少投資者為之動心。然而,銀行理財師卻提醒説,所謂超高收益很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因為要實現高收益的條件往往非常苛刻,基本上屬於零概率事件。以上述外資行産品為例,想要取得37%的超高收益,需要滿足3個挂鉤標的在到期日的漲幅均為37%,但是滿足這一條件的可能性極小。銀率網理財專家&&,這款産品獲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為3個挂鉤標的最終表現剛好等於37%,這足以算是零概率事件了。 記者發現,近期躥紅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其挂鉤標的主要包括外匯匯率、股票、黃金以及大宗商品。不過,記者注意到,多數投資者對於此類産品的設計與收益實現的前提知之甚少,更有人錯誤地認為,購買挂鉤黃金的理財産品就如同購買黃金一樣,只是交給銀行來“代炒”,金價漲了該類産品的收益就一定低不了。事實上,即使金價上漲,挂鉤黃金的理財産品也有可能遭遇零收益甚至負收益。 理財師&&,在當前的投資環境下,投資者要想保證資金安全,又要獲得較高的收益率,的確可以適當配置一些結構型産品,不過投資者不應被其所宣傳的高收益所迷惑,而應充分了解其風險後再下手。對此,投資者今後在購買結構型産品時應注意兩點:第一,看該産品是否有保本條款,目前絕大多數的結構理財産品都是保本的,不過也有些是不保本的,對於不保本的産品,投資者需要格外謹慎;第二,詳細了解産品條款,在選購高風險高收益産品時,可以自己計算一下獲得最好情況的概率,對銷售人員的一面之詞有自己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