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挂鉤貴金屬到挂鉤藝術品,銀行理財總是在市場有所期待時推陳出新,給投資者更加多元化的選擇。昨日,記者了解到,隨着世界盃、上海世博會的大熱,銀行主題理財産品應運而生。
不過,滬上相關理財師提醒,這些“金融衍生品”多數是在進行概念炒作,以噱頭來吸引投資者,收益率可能一般,並不如人意。
爭發主題産品
記者了解到,銀行近來推出新産品的熱情越來越高,市場上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主題銀行卡,如某國有銀行近期推出了以世界盃為主題的信用卡,該卡為“一卡雙賬戶,境內外通用”,可自動購匯還款。但主題卡的金融功能與普通雙幣信用卡較為相似,比如分期付款、境外消費、高額保險等。
此外,銀行借機挖掘商機的另一個做法是,推出系列理財産品。比如,滬上某股份制商業銀行推出了一款挂鉤世界盃足球賽概念聯動股票的結構性外匯理財産品。産品宣稱,投資者不出國門,就能獲得可觀的收益。
與此同時,部分銀行還專門為上海世博會“量身定做”了理財産品。比如,近期推出的“世博相伴”人民幣保險複合理財産品、陽光理財“套餐計劃”産品(世博理財套餐)等。
事實上,銀行不僅可以針對節假日和全球性活動設立相關産品,經濟周期、房貸、留學等也是其發行理財産品時的主打概念之一。
産品不靠譜
記者注意到,銀行推出的主題理財産品,在投資期限和收益率方面與保本理財産品並無多少差異。對此,相關理財專家分析指出,眼下市場不穩定,為了回籠資金,銀行才會借助世界盃、世博會大做文章,以期提高産品的銷售量。
一些商業銀行&&,推出諸如世博會的主題産品是為了細分客戶,吸引特定的群體。但業內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在反對者看來,銀行以世界盃、世博會等為由頭宣傳産品,表明如今銀行逐漸開始重視“事件營銷”,不過銀行在營銷方法上還有待提高,因為將世界盃、銀行卡這兩個關聯不大的事物拼湊在一起,而且倣照超市“買一送一”的做法,同質化現象十分明顯,缺乏創新。
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主題理財産品的收益與股市投資收益相似,銀行在銷售上存在有意無意的誤導,將過去幾年的模擬收益率搬出來,暗示未來幾年也會有這樣的好業績。“基於對銀行的信賴,一些投資者往往缺乏風險防範意識,很容易被‘忽悠’。”
理財師提醒,理財産品市場上不乏潮流和亮點,不少投資者容易盲目跟風。無論是哪款銀行理財産品,其投資標的都不同,而且都在進行常規化的發行,要從這方面挖掘出高收益,機會並不大,投資者千萬不要被五花八門的産品“迷了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