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財智頻道(2010版) >> 外匯期貨
大宗商品將寬幅震蕩
2010-06-28   作者: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下一階段大宗商品市場利多與利空因素並存,走勢將呈寬幅震蕩,而非單邊向下或向上行情。對此,貿易商和投資者都要謹慎對待,掌握投資節奏和進出貨物的時機。大宗商品行情之所以會寬幅震蕩,主要基于多方面博弈因素,以及投機資本的借題發揮和推波助瀾。

  影響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利空因素

  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極大地抑制了大宗商品消費需求。
  1.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抑制大宗商品需求。一段時期以來的世界經濟失衡,尤其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巨額赤字與負債,動輒對新興經濟體在高、新技術方面設置貿易壁壘,人為制造貿易逆差,同時包裝復雜金融衍生品出售,彌補實體出口貿易不足,是爆發此輪金融危機的最深刻原因。由于這個失衡經濟結構問題的解決尚需時日,由于引發世界經濟失衡的基礎依然存在,也就決定了世界經濟的復蘇,充滿了不確定性,其過程復雜而艱巨。
  這些不確定性,先是通過迪拜債務危機,然後是希臘等數國主權債務危機的方式表現出來。據有關資料,歐盟27國2009年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分別佔到其國內生産總值的6.8%和73.6%。其中希臘財政赤字佔13.6%,愛爾蘭佔14.3%,英國佔11.5%,西班牙佔11.2%。歐盟12個國家的公共債務超過了歐盟規定(穩定與增長公約)的60%比例。
  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對全球經濟復蘇的最大威脅,在于其債務違約所引發的世界銀行機構間的連鎖反應,以及市場信心危機。世界銀行警告,如果任何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發生債務違約,或市場信心危機的狀況加劇,那麼全球經濟增長勢頭可能再次經歷嚴重停滯,出現二次探底。
  經濟復蘇的脆弱,二次探底的擔憂,已經成為投資者頭上的濃重陰影。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不敢貿然投資,金融機構對于貸款的發放更傾向于謹慎態度。近期歐元區銀行同業拆借利率(3個月期)連續創新高,表明主權債務危機在歐洲銀行業引發惜貸情緒嚴重。
  所有這些,都使得大宗商品需求信心不足,最後演變成為壓制市場行情的最大利空因素。
  2.巨額赤字和債務下的財政緊縮政策,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第二個攔路虎。現在世界各國的經濟政策普遍陷入了兩難困境。眾所周知,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能否順利復蘇,以及復蘇力度如何?主要取決于有效需求狀況。由于西方國家普遍面臨巨額財政赤字和債務,這就使得增加需求推進經濟復蘇的進程受到極大掣肘,甚至還要反其道而行之:被迫消減開支,增加稅收,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尤其是一些接受援助的國家更加如此。
  繼德國一項高達820億歐元的緊縮計劃後,法國也宣布了3年內削減450億歐元開支,英國也向公眾提出未來幾年將面臨緊縮預算,削減開支的警告。其他一些國家也紛紛制定了收緊開支,控制赤字和減少債務計劃。為此,有觀點認為,財政緊縮將成為G20峰會主題。
  一些國家實施財政緊縮,甚至是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財政緊縮計劃,客觀上會抑制需求,阻礙已經開始的經濟復蘇進程。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經濟二次探底有可能出現。有經濟學家甚至認為,德國的上述緊縮方案會使得德國經濟增長降低為零。這也是為什麼近段時期以來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悲觀氣氛籠罩的主要原因。前不久,世界銀行的分析報告認為,如果投資者對歐洲和其他地區化解債務危機的努力失去信心,就無法排除部分國家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
  3.中國對于房地産泡沫的擠壓,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也會對市場信心産生衝擊。歐盟是中國最大出口市場。歐元區需求萎縮,勢必會對中國的出口貿易産生負面影響。這是一個很大的外部不確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從國內范圍來看,前段時期有關部門對于房地産價格調控,盡管對于金屬等大宗商品長期利多,但近期內也引發了觀望甚至恐慌氣氛的蔓延,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市場信心。此外,前段時期熱議的人民幣升值和金融機構加息,作為很大的些不確定因素,亦會引發觀望,抑制多方面的投資行為,産生大宗商品行情利空影響。
  目前看來,這種投資觀望和恐慌氛圍更佔上風,連鎖反應不斷。比如全國商品房成交量的萎縮,逐步引發了鋼材等金屬價格的持續跌落,引發了股市行情的大幅下挫;世界范圍內的主權債務危機,也導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擊穿80美元/桶關口,金屬、橡膠、礦石等價格也紛紛跌落等。
  由于上述國內外各項不確定性因素繼續存在,困擾投資和消費行為的恐慌並未根除,下一階段大宗商品行情,還有可能因為“新題材”的引爆,出現回落調整,甚至是大幅回落的可能。

    推高大宗商品行情的利多因素

  市場從來具有兩面性。在壓迫大宗商品價格跌落因素存在的同時,一些推高行情的諸多方面也在涌現,從而使得大宗商品價格深幅跌落後,再度強勁反彈孕育成形。
  1.世界經濟復蘇的大背景沒有改變,中國及新興經濟體經濟需求依然旺盛。到目前為止,主導世界經濟的大趨勢,仍是復蘇,而非衰退。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需求依然旺盛,整體大宗商品需求量有增無減,這個主要基本面並沒有發生改變。世界銀行預計,2010年和2011年全球經濟有望增長3.3%。其中發達經濟體2010年經濟增長2.1%—2.3%;發展中經濟體增長6%左右,是發達經濟體增長率的2倍以上,並顯著高出2009年1.7%的增長水準。
  據此分析,世界經濟繼續處于復蘇通道之中,盡管復蘇態勢較為溫和。在整體復蘇格局中,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最為槍眼,將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世界銀行最近還調高了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認為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9.5%。
  今年以來,一些統計數據表明,雖然市場信心受到衝擊,股市和期市行情下挫,但中國實體經濟形勢依然不錯,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都呈現較快增長局面。2010年前5個月累計,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5.9%,工業增加值增長18%左右;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2%,出口總值增長33.2%。多數經濟指標已經恢復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準。
  中國實體經濟的快速增長,決定了其大宗商品需求依然旺盛。據中商流通生産力促進中心測算,今年上半年,全國9種重要大宗商品表觀消費量超過10億噸,同比增幅在20%以上。也正是因為全球經濟處于整體復蘇的大背景之下,世界范圍內,特別是中國需求繼續旺盛,從而奠定了大宗商品行情震蕩向上的堅實基礎。
  據海關統計,2009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比上年增長41.6%,今年前5個月進口量達到2.6億噸,又增長了8.4%。今年1—5月份累計,全國粗鋼産量達到26890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23.8%。預計全年粗鋼産量將超過6億噸,同比增幅2成左右,呈現強勁增長局面。因此,世界礦業巨頭們對于中國的礦石需求前景非常看好,淡水河谷因此放言到2014年將其鐵礦石産量提高50%,達到4.5億噸。
  2.世界各國的經濟刺激政策退出將非常謹慎
  包括中國經濟在內的世界經濟能否免于二次經濟探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世界各國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時機的掌握,尤其是不能夠退出過早。
  希臘等國的債務危機極其社會動蕩,及時敲響了警鐘,使得世界各國在這個問題上非常謹慎。同時,還使得其緊縮計劃遭遇強大民眾阻力,不得不放緩步伐。目前歐美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都已經決定繼續實施接近為零的低利率政策,以支援和鞏固經濟復蘇局面。
  由于國內外經濟發展的一些不確定性,國內刺激政策的退出也會相當謹慎。預計原本趨緊的信貸和投資政策將進行微調,下半年宏觀調控力度會寬鬆一些,尤其是要把握好調控力度和節奏,要防止多項政策疊加的負面影響,以消除恐慌氣氛,提振市場信心。
  貨幣政策方面,預計央行更多地只是使用上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型貨幣政策調控工具。而對于增加利率等價格型工具,央行將會特別小心。即使加息,估計也要等到歐美國家之後,等到物價漲幅很高之後,並且一次力度不會很大,盡可能地溫和,以避免對市場信心和實體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銀行信貸方面,今年4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43.3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96%,5月新增貸款超過6000億,表明央行信貸並沒有收得很緊。預計下半年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增幅依然不小,同比不會出現急劇收縮的局面。
  財政政策方面,將加大中央財政的支援力度,加快資金撥付速度。比如,中央財政對于四川、甘肅、陜西的災後恢復重建資金,已經提前半年全部下撥;城投債和地方債也加快批復;住建部還與地方政府簽約大量保障房建設和農村危改房建設。
  總而言之,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謹慎的經濟刺激退出政策,將有助于增加和鞏固大宗商品需求,從而産生價格行情的強力支撐,並且孕育著大幅跌落後,再度強勁反彈的極大可能。
  3.濫發鈔票一定推動物價大幅上漲
  金融危機前後,許多國家“救市共同點”之一,都是濫發紙幣。歐盟央行一直在購買赤字高企國家的債券,實際上是開動印鈔機,以免這些國家債券價格的下跌,影響投資者未來信心。為了應對一些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歐盟又推出了7500億歐元的救助所有計劃。其實,這7500億歐元中的絕大部分不會來自財政節余,還是以印刷紙幣為主。雖然這樣做可以免于經濟蕭條或崩潰,但其成本和副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即今後各國貨幣的交替疲軟和競相貶值。也就是説,雖然在名義匯率上,世界主要國家貨幣升降並存,但在實際幣值上,卻是不約而同地越來越“不值錢”了。比如,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黃金、石油、礦石、有色金屬的量在持續減少。
  所以説,世界各國不斷擴大財政赤字,濫發紙幣的惡果一定會在在物價問題上,尤其是資源性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問題上表現出來,只是時間遲早而已。否則,人類豈不是可以不事生産,依靠借債,或者隨意印刷鈔票度日了。畢竟財富是勞動的積累,而非從印鈔機中産生。世界上的鈔票多了,所代表的物質財富被大大稀釋,當然要發生貶值。
  由此可見,現在全球范圍內通貨膨脹幹柴遍地,只是在尋找適當時機爆發。正是因為這個擔憂,所以近年來世界黃金價格一直在上升,甚至部分背離了與美元匯率的反向運動軌跡。美元指數跌落,黃金價格當然上漲;而在美元指數揚升的同時,黃金價格依然上漲。預計幾年內見到每盎司1500美元,甚至2000美元的價位,不會有太多的懸念。不僅如此,石油、有色金屬等資源性商品價格也曾多次出現過與美元匯率的“部分反向運動”的情況。預計今後這種“部分反向運動”會越來越頻繁,最終成為一種常態。
  4.資源産品出口大國紛紛加息
  在全球主要制造業國家和資源進口國家維持低利率的同時,世界主要資源性商品出口國家卻紛紛加息。比如印度、巴西、澳大利亞等國,金融危機以來已經多次加息。這些國家多次加息的結果,勢必提高相關資源商品的出口成本。
  這是一些大宗商品價格的利多因素,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市場行情大幅跌落後的強勁反彈,構成了市場行情寬幅震蕩的另一方力量。

    市場心理變化和投機資本推波助瀾,顯著加大商品震蕩幅度

  除了上述市場基本面多、空因素並存以外,市場交易雙方的心理變化、市場行為和投機資本推波助瀾,也會顯著影響大宗商品行情,加劇其震蕩幅度。
  1.隨著價位的高低不同,“恐高症”和“資源抄底”情緒交替影響市場行情。大宗商品行情在不同價位之下,對于同時存在的利空與利多因素卻有不同的敏感度。一般來説,價位較高時,對于利空因素反應更為敏感,對利多因素反應遲鈍;反之,價位較低時,則對于利多因素更為敏感,對于利空因素較為遲鈍。因此,隨著價位的高低不同,“恐高症”和“資源抄底”情緒交替影響投資行為和市場行情。由此而産生了市場價格的寬幅震蕩。
  2.投機資本推波助瀾,放大利空與利多因素影響,加劇價格行情的震蕩幅度。下一階段大宗商品行情所以寬幅震蕩,還與投機資本的推波助瀾有著緊密聯繫。雖然國際投機資本在金融危機期間遭受損失,但依然強大。即使今後各國實施緊縮政策,但金融大鱷們從來“不差錢”,它們會抓住一切利多或利空題材,無事化有,小事化大,推波助瀾,將其大宗商品價格震蕩幅度推向極致,大大超出經濟基本面所要求的限度。
  由此可見,正是上述三個方面因素的存在,決定了現階段及今後一段時期內,大宗商品寬幅而劇烈的震蕩行情,而非前期單邊走向的市場局勢,尤其是當這些因素集中顯現之時。對此,貿易商和投資者都要謹慎應對,把握機會,控制投資節奏和進出貨物時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油價反彈引領大宗商品價格普漲 2010-06-21
歐元走弱令大宗商品價格普跌 2010-06-07
金融屬性仍將主導年內大宗商品走勢 2010-05-28
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猛炒“中國需求” 2010-05-28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全線震蕩 2010-04-26
 
頻道精選:
測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