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汽車製造商忙於應付本土市場産能過剩的同時,它們卻在中國市場大舉擴張。 近幾個月來,通用汽車、現代、寶馬和大眾汽車都宣布了在華增産的計劃。汽車銷量的激增,使得中國去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標致雪鐵龍上月&&,正就在華組建第二家合資企業事宜與相關方面展開磋商,此外,它還將把一名董事級別的高管派往上海。 中國汽車銷量激增和較低的汽車保有率,令汽車製造商們備受鼓舞。高盛的研究表明,在中國,每1000名居民僅擁有41輛汽車;而在美國,這個數字約為900輛。 市場領頭羊大眾汽車將中國稱作自己的“第二本土市場”,但實際上,中國是它的“第一本土市場”:今年一季度,這家德國公司在華售出45.7萬輛汽車,佔其總銷量的25%以上,遠高於在其它任何國家的銷量。 但就像平靜水面下隱藏着暗流一樣,一些分析家警告稱,中國市場或許正在形成一個有可能令汽車製造商們損失慘重的産能泡沫。 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Bernstein)分析師馬克斯 沃伯頓斯&&:“我們擔心的是,由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在推動汽車業擴張,中國(擴大後的)産能勢將超過需求。” 隨着中國市場在全球汽車業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另一個風險在於,汽車製造商們可能變得過於依賴某個單一市場,以及可能由此造成波動。 汽車業是有名的周期性行業,汽車製造商們以往不止一次在對大型新興市場投入過多資源後陷入困境。 上世紀90年代末,有不少汽車製造商曾在巴西市場進行了過度的投資。該市場在2002年嚴重下滑,結果這些製造廠的許多生産線都開工不足。 除了銷量的增長,中國市場還為汽車製造商提供了豐厚的利潤空間——因為相比西方消費者,許多中國消費者對價格不那麼敏感,而且更青睞大型號汽車。 德國豪華汽車製造商寶馬、戴姆勒和奧迪那些駕乘舒適、附加功能齊全的長軸距車型十分暢銷。 日産首席執行官卡洛斯 戈恩上周告訴英國《金融時報》,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該公司利潤最為豐厚的市場。 今年一季度,大眾汽車的總利潤為7.03億歐元,而中國業務的稅前利潤為2.86億歐元(合3.42億美元),佔總利潤的41%。 分析師們&&,鋻於大眾汽車還向中國出口零部件,其對中國市場的實際依賴度可能更高。 德國商業銀行分析師丹尼爾 施瓦茨估計,一季度大眾汽車一半以上的利潤來自中國市場。 分析師們估計,寶馬一季度4.49億歐元的營業利潤中,有近一半來自對華出口和在中國本土生産的汽車。 業內高管們承認,一季度的業績不具代表性,因為當季中國市場銷量增速高得異乎尋常,自那以後,增速已有所放緩。 儘管如此,分析師們仍警告稱,寶馬和戴姆勒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空間將受到擠壓,因為它們背負着加大投資的成本,而且隨着業務的不斷擴大,在它們銷售的汽車中,低利潤率車型所佔的比例開始上升。 滙豐(HSBC)的霍斯特 施奈德近日在一份報告中寫道:“由於總體利潤率不斷降低、本地生産所佔比例又在升高,我們預計寶馬和戴姆勒背負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儘管它們的市場份額總體上在增長。” 德國高檔汽車製造商還面臨一項特有的風險,即中國政府可能會在選擇政府用車時青睞其對手品牌。舉例來説,奧迪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之所以創下紀錄,政府用車起到了一定作用。 瑞銀分析師菲利普 霍喬斯&&:“(德國高檔汽車製造商面臨的)主要風險在於,中國希望打造本土高檔汽車品牌,並決定公共部門必須採購本土高檔品牌的汽車。” 中國市場第二大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稱,其在華合資企業今年一季度創造的股權收益為4億美元。 通用汽車國際運營部總裁李添澤&&,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如今已超過美國;今年一季度,其國際業務(主要是中國和巴西業務)對公司營業利潤的貢獻,也大致與美國業務相同。 在近日接受採訪時,李添澤否認通用汽車把太多的“雞蛋”都放在了中國這個籃子裏。他&&:“通用汽車是一家營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司。” 一些跡象表明,汽車製造商正在制定保守的規劃。 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文德恩近日&&,他預計直至2014年,中國市場每年將至少增長10%——對一個去年增長了45%的市場來説,這可謂是一個審慎的預期。 分析師們以往也曾表達過對中國市場産能過剩的擔憂,但隨後市場出現的快速增長,令這些擔憂煙消雲散。 普華永道汽車業分析師卡爾姆 麥克雷&&,中國目前的過剩産能為240萬輛,與2005年的數字相差無幾;由於“2009年市場出現極高速的增長”,目前的開工情況甚至強於2005年。
(摘自6月9日英國《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