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煤炭大市的“低碳”思考
    2010-08-11    作者:本報記者 韋夏怡/採寫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朔州古今談

  朔州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西南端,南鄰忻州,北接大同,西北與內蒙古交界,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
  在朔州這片土地上,承載者歷史的變遷。早在兩萬八千年前,人類的祖先——峙峪“獵馬人”就已經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舊石器晚期文明,成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據史料記載,朔州在唐堯時為冀州之城,虞舜時屬並州,夏歸葷育,商屬下危,西周屬北戎,春秋時為北狄所據,戰國時為趙國所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此築城置馬邑縣,北齊設州延續到明清,民國初廢州設朔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屬晉綏邊區。新中國成立後,歸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後,劃歸山西省雁北地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準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93年7月行政區劃調整,又劃入應縣、右玉縣、懷仁縣,現轄兩區四縣。
  而在時間線索之上積淀著的是朔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並孕育出無數智勇雙全的將帥、聰穎卓越的志士和名垂青史的豪傑。李存勖、劉武周等5位皇帝,遼代興宗皇后蕭太后、宋仁宗皇后郭氏等5位皇后以及王家屏、高汝礪等13位宰相都誕生于此地。此外,還有一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也出生于朔州,山西歷史上14個文狀元中,唐朝狀元苑論、宋朝父子狀元安德裕、安守亮;西漢著名女詩人班婕妤;三國名將張遼和唐代開國元勳尉遲恭……
  由于自古就是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徵戰和交融的要塞,朔州有著濃鬱的邊塞文化。長期的金戈鐵馬,給朔州留下了無數寶貴的古軍事遺跡,如漢武帝北擊匈奴的殺虎口、戍邊屯軍的廣武古城堡、掩埋漢代屯軍將士遺骸的漢墓群、宋代楊家將血戰抗遼的“金沙灘”和象徵華夏文明的內外長城等等。朔州也是民族融合之地,中原的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文化在這裏碰撞,鑄就了朔州人豪爽大氣的性格。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隸屬于朔州的雁門關作為長城要口之一,雁門關東西峻峭,中路盤旋崎嶇,附近峰巒錯聳,異常險要,為歷代戍守的戰略要地。在古代有“得雁門而得中原,失雁門而失天下”之説。自唐宋之後,雁門關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有“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之説。由此入中原,便可:從雲中,入雁門,下太原;進而逼北京、扼西安。誠乃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也。據記載,古往今來,此處記錄著從春秋戰國到近代抗日戰爭,在雁門關發生過1000多起大大小小的戰爭。
  朔州還是座與佛有緣的城市,境內擁有全世界唯一的全木質結構的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釋迦牟尼存世的兩顆真身佛牙舍利,供奉在塔內。此外,朔城區內的崇福寺也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它有著全國現存最大的、以罕見的減柱藝術築就的金代建築群。
  歷經千百年的歷史滄桑,現如今的朔州已不再是當年的“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蛻變後的塞外朔州已然舊貌換新顏,勝似江南了。


12
  相關稿件
城鄉一體化的“朔州途徑” 2010-08-11
山西“奶都”朔州市乳制品生産逐步回升 2009-12-11
朔州市:産業結構調整是“十二五”的重點 2009-12-07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經濟發展展示[圖] 200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