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煤炭大市的“低碳”思考
    2010-08-11    作者:本報記者 韋夏怡/採寫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朔州一隅

    1979年,鄧小平和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總裁哈默的一次會面孕育了一座城市的新生。這一年亞洲最大的現代化露天煤礦——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開工建設,10年後,國務院正式批準在該地區成立朔州市。
  自此,朔州市成為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座因能源而生的城市,也成為一塊探索中國能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試驗田。
  然而,因煤而生的朔州在品嘗到煤炭帶來的好處之時,高碳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煤炭給環境和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困擾,讓朔州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發展之道。
  市委書記田喜榮用一句話指明瞭朔州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把煤用到極致。”

  粉煤灰“新生”

  電廠燃煤——粉煤灰——廢棄堆積或少量利用,這就是粉煤灰的一生,不過現在,朔州的粉煤灰又將擁有新的生機。
  在朔州地區,每年電廠燃煤後都會生産出近300萬噸的廢棄粉煤灰。由于沒有及時有效的處理技術,朔州市幾家大型電廠多年來積累的粉煤灰排棄已達到5000萬噸。如此之多閒置的粉煤灰不僅是資源的浪費,而且給周邊的環境帶來的一定的污染。
  為了能消化這些粉煤灰,朔州市政府2006年與平朔公司合作建立了高新科技研發中心,集中對粉煤灰提取白炭黑和高硅、高鋁氧化物進行科研攻關和技術研發。“目前研發已經取得了重大成果,獲得了3項國家專利和1項國際專利”朔州市委副秘書長李建平介紹,“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中試,今年將開工建設第一座工廠。”
  該項目技術人員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正常情況下,一般火力發電廠每100萬千瓦裝機容量每年可産生100萬噸粉煤灰,佔耗煤量的30%左右。1噸粉煤灰可以生産白炭黑0.22—0.25噸、氧化鋁0.33—0.36噸,剩下的渣,可以生産水泥1.3噸,而僅生産白炭黑和氧化鋁就可帶來500元利稅。如果用1.932噸氧化鋁生産1噸電解鋁,能帶來利稅760元;如果把電解鋁做成型材,每噸可增值2000元左右……
  另外,制磚也是消化粉煤灰的一種路徑。目前朔州煤灰制磚企業共有5家,年産能5.7億塊蒸壓磚,90萬立方米砌塊。按照1億塊磚消化11萬噸粉煤灰、1萬立方米砌塊消化0.7萬噸粉煤灰計算,全部達産後,總共可消化粉煤灰125.7萬噸。
  目前朔州市的粉煤灰綜合利用工業園區正在規劃之中,該項目的主導産品氧化鋁、氫氧化鋁、硫酸鋁等,除了可滿足鋁行業的原料需求外,也具有不錯的市場前景。高新科技研發中心相關人士介紹説,“第一次提取的渣可制成二氧化硅、白炭黑等,也可配置成高標號水泥、彩色水泥。隨著科研工作的推進,還會有十幾項伴生技術成果産生,像鐵、釩、鈦、鎵、銦等金屬也都將可以提取。”
  截至目前,高新科技研發中心已先後與東北大學、西安建築大學、北京礦業研究總院、長沙有色金屬設計院等9家科研院所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形成了力量雄厚的專家團隊。此外,朔州經濟開發區也正規劃建設相關産業園,直接以粉煤灰陶粒生産線成套設備與區域內新建230萬千瓦機組燃煤電廠的粉煤灰排放實施“無縫連結”,全天候消化該電廠的粉煤灰排放,真正做到以下遊的“吃幹榨凈”實現上游的“零排放”,在局部項目上接近“消滅粉煤灰”。這是全國首例燃煤電廠粉煤灰排放的前段治理和全程利用模式。
  據介紹,未來相關部門還要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及煤礦伴生資源,加快發展高級鐵合金材料、復合鋁型材料、鎂合金材料、高級耐火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和特種水泥。

  不“另起爐灶”的綠色轉型

  粉煤灰的轉型只是朔州這座煤炭大市近年來在踐行“低碳轉型”道路上的一部分。
  採訪中,市委書記田喜榮簡單而深刻的告訴我們:“離開煤炭就不是朔州了,我們不能削足適履、拋棄煤電、另起爐灶,于是我們就要充分利用煤炭這一資源優勢,用到極致。作為資源型的城市,朔州的發展離不開煤炭,朔州的低碳轉型也不能拋開這一根本”。
  因煤而生、因煤而興的朔州是典型的能源型城市。全市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到了439億噸,坐擁山西煤炭儲量的六分之一。建市以來,朔州累計生産原煤11億噸。2008年更是憑借1.18億噸的煤炭産量,成為全國第二産煤大市。當地人這樣向記者描述,“如果運煤專列首尾相接,可繞赤道7圈以上”。
  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朔州市煤炭探明儲量約430億噸,佔全省的六分之一;煤係分布面積1603.4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5%。煤炭生産能力、洗選能力、發運能力均達到了2億噸以上。2009年,生産原煤1.3億噸,比上年增長7.1%,産量居全省第一。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開始對經濟發展速度和品質有了新的認識與定位。當低碳、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新的共識時,朔州這座“煤都”又“為煤所憂、為煤所困”了。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生態欠賬多、産業結構單一等一係列嚴峻的問題成為這座城市邁入新發展階段的“門檻”。
  轉型在所難免,朔州開始重新定位,探尋適合自己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年輕就是資本,就是活力。短短幾年間,這座年僅20的城市在優化産業結構、尋求低碳技術創新、大力培育新興産業方面都實現了很大的突破。
  2006年以來,朔州首先以安全化、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為方向,在煤炭資源整合上邁出了産業轉型的重要一步。為了緩解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朔州市對煤炭企業進行兼並重組,關小上大,引大聯強,努力實現高碳産業的低碳化。對整合後保留下來的煤礦,朔州2007年提出了“四個70%”目標,即70%以上的煤礦與大企業大集團特別是和用煤大企業大集團合作,保證穩定銷售;70%以上的煤礦機械化開採,實現根本安全;煤炭回採率達到70%以上,提高集約水準;煤炭洗選率達到70%以上,確保原煤增值。
  經過幾年的升級改造,全市地方煤礦已由2006年的205座整合減縮到67座,單井生産規模由15萬噸提高到131萬噸,産能由3312萬噸提高到8780萬噸,加上中煤、同煤在當地的煤礦,全市煤炭生産能力、洗選能力、發運能力均達到2億噸以上,位居全省第一。如今,當初的“四個70%”目標已基本實現,資源回收率在去年提高到了75%以上,洗選能力提高到1.1億噸;陶瓷産業採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全年可減少燃煤15.3萬噸。電力産業以節能環保為核心,關閉和淘汰了耗能高的燃煤機組共58.2萬千瓦;經過技術改造,燃煤機組耗煤量由每千瓦時380克下降為330克,每年節約標煤97萬噸。通過這些措施,朔州在降低GDP能耗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7年至2009年間每年GDP能耗分別下降了6.39%,7.92%,7.7%。
  此外,為了改善了監管手段、提高了監管能力和安全水準,朔州市還投資了1億多元,建起了煤礦瓦斯監測監控、産量監控、井下人員考勤定位係統。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多功能煤礦安全綜合監控中心,將瓦斯、産量、考勤、視頻四個監控係統整合為一個平臺。去年,全市共生産原煤1.3億噸,同比增長7.1%,産量居全省第一,因生産事故死亡4人,百萬噸死亡率0.03,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今年1—5月,生産原煤6668.49萬噸,同比增長52.84%,沒有發生死亡事故。到明年年底,85%以上的煤礦將實現機械化綜採和現代化管理。
  圍繞煤炭,不斷延伸産業鏈條,發展迴圈經濟,是朔州“低碳”轉型中的重要一環。除了有效的資源整合,朔州提出了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堅持“一抓煤、二抓電、三抓新興産業”的原則,旨在推動經濟結構的全面轉型。
  朔州近年來大力發展煤炭洗選業,變輸出原煤為輸出洗精煤;大力發展電力工業,變地面輸煤為空中輸電;大力發展煤化工業,變原料輸出為産品輸出;大力推進廢物開發利用,變廢為寶,提高煤産品的綜合利用率,打造煤炭生産——煤炭洗選——燃煤和矸石發電(煤化工)——電廠廢棄物生産水泥和新型材料的迴圈經濟鏈條。
  電力工業是朔州多元化産業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作為華北第一大火力發電廠集聚區,朔州擁有發電裝機容量460多萬千瓦,每年發電250億度,每人平均發電量居全國第一。變輸煤為輸電,朔州在提升能源附加值上實現了突破。為節省煤炭運力、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增值水準,朔州一方面著力建設節能環保型燃煤電廠,大力發展新型清潔煤發電項目,一方面還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
  2006年以來,朔州對所有燃煤機組全部進行了汽輪發電機組增容改造和高壓電機變頻改造,安裝了脫硫除塵裝置,淘汰高耗能燃煤機組近60萬千瓦,每年節約標準煤120萬噸,另外還利用四年時間,建成了4座迴圈硫化床空冷煤矸石發電機組,裝機容量107萬千瓦。此外,朔州在全省率先建成了2座風力發電廠,裝機容量7.5萬千瓦。據介紹,目前市區垃圾發電項目、應縣秸稈發電項目、100兆瓦太陽能單晶矽生産線、1GWP太陽能光伏並網發電項目正在順利推進。2009年底,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455.1萬千瓦,比2005年增長29.4%。
  朔州市發改委副主任李日明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建設的電廠有17座,裝機容量388萬千瓦。這些電廠全部投産後,全市總裝機容量將達到843.1萬千瓦。其中,煤矸石電廠267萬千瓦,佔31.7%;新能源電廠55.5萬千瓦,佔6.6%”。
  據統計,在産業轉型的四年間,朔州新上各類工業項目近500個,其中非煤、非電項目佔70%左右,基本上形成了以煤電産業為主導,冶金、化工、裝備制造、新型材料、日用陶瓷、生物制藥、農副産品加工等新興産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黑色“沃土”上的綠洲

  如今的朔州,所到之處皆為綠色,很難讓人想起“黃沙漫天”的過去。在經濟轉型的同時,朔州還建設生態文明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近年來,朔州市一直以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工程和碳匯造林為重點,在建設新興能源基地,加速煤電産業發展的同時,堅持“生態立市”,以“綠色”作為朔州未來發展的主色調,堅持不懈的植樹造林。
  “以前由于規劃的不科學等問題,朔州是‘年年造林不見林,多年造林老地方’。”林業局副局長王加煥告訴記者,“近年來,朔州每年籌資10億元,植樹33萬畝,增加林木綠化率2個百分點。現在,市區和每個縣區都有萬畝以上成片造林綠化工程,初步形成了10個萬畝以上生態示范公園,而且規模還在逐年擴大。2009年底,林木綠化面積累計達到400多萬畝,林木綠化率26.6%,林草面積佔國土面積的近50%。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右玉縣,由于建國以來堅持不懈植樹造林,以往‘白天點油燈,晚上土堵門’的右玉已經由一片不毛之地演變成了‘塞外綠洲’,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
  在10億元資金的籌措上,王加煥介紹説:“我們正力爭實現“三個三分之一”,即爭取上級投資和市財政投資達到三分之一;縣區自籌三分之一;廠礦企業和社會投入三分之一。另外,市政府每年安排造林綠化補助1.65億元,平均每畝補助500元。”
  在資金支付上,朔州還通過實行的“四四二”制度來保證植樹的成活率。具體來説,就是工程啟動時,墊付40%的工程款;當年秋天驗收,成活率達到要求時再付40%的工程款;其余20%的工程款,第二年秋天驗收達到要求後付清。
  在推進措施上,朔州市依照“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嚴格實行以煤補林,要求所有煤礦必須做到挖1噸煤種1棵樹。同時,實行規模造林、大苗栽植、連片治理。造林工程面積原則上必須達到3000畝以上,而且盡量選用大規格苗木,做到一次栽植、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一次成景。在營林機制上,實行專業隊造林。全市目前共有造林專業隊近100個,專業造林人員近600人,變過去的季節植樹為常年植樹。
  王加煥表示,未來全市每年將新增造林綠化面積33萬畝,林木綠化率年均增長兩個百分點,到2020年,全市的林木綠化率有現在的22.8%增加到40%以上,要建成一座“荒山覆于森林中,通道行于林蔭中,城市隱于公園中,村莊遮于濃蔭中,廠礦置于綠色中”的綠色新朔州。

  轉換色調因煤而興

  短短幾年間,依托煤炭這一資源優勢,朔州在由資源性城市向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朔州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較快增長,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在山西省政府考核的九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朔州地區生産總值、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海關進出口總額和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五項指標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一般預算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兩項指標增幅全省第二。其中,地區生産總值完成56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工業增加值完成270.2億元,增長18%;財政總收入達到110億元,增長7.8%;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6.2億元(含煤礦兼並重組一次性資源價款),增長22.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301.5億元,增長3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28.6億元,增長23.1%;海關進出口總額達到1.13億美元,增長86.5%;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09年完成15499.8元,是“十五”末8787.3元的1.76倍,比上年增長10.7%,增幅全省第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009年完成5124元,是“十五”末3081元的1.66倍,比上年增長8.3%,連續五年刷新歷史紀錄,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轉型以來,朔州的新興産業掀起了一輪發展高潮,煤—電—新型建材迴圈經濟鏈條也基本形成。據統計,目前有數十億元的非煤非電工業項目正開工建設,新型材料、陶瓷、制藥等産業也快速壯大。特別是建材業發展迅猛,預計未來將形成10億塊空心蒸壓磚、50萬立方粉煤灰砌塊和1300萬噸水泥的生産能力。另外,服務業的總投資也達到了110億元,佔到全市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的36.5%;在招商引資方面,全市140個招商項目共到位外來投資60多億元,為朔州的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朔州同樣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由于全市堅決淘汰落後産能,大力關閉污染企業,積極推廣節能工程,據初步核算,“十一五”前四年,全市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9.27%。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減排任務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任務,市區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市區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40天,首次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朔州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還獲得了“中國十佳低碳貢獻城市”的稱號。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並駕齊驅。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009年完成301.5億元,比上年增長35.9%,縣均50.25億元。2006年以來,累計完成771.42億元,是“十五”期間投資總和242.09億元的3.2倍,四年年均增長42.7%,高出全省14.4個百分點;縣均完成128.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9年完成128.6億元,是“十五”末54.06億元的2.34倍,比上年增長23.1%,增幅全省第一。2006年以來年均增長24.2%,比全省高5.2個百分點。海關進出口總額2009年完成11345萬美元,是“十五”末2205萬美元的5.15倍,比上年增長86.5%,增幅全省第一。


12
  相關稿件
城鄉一體化的“朔州途徑” 2010-08-11
山西“奶都”朔州市乳制品生産逐步回升 2009-12-11
朔州市:産業結構調整是“十二五”的重點 2009-12-07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經濟發展展示[圖] 200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