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企:巨無霸産業規模下勞資關係相對和諧
    2010-06-11    作者:記者 來建強/泉州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隨著經濟的發展,産業工人的生存狀況日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經濟參考報》記者最近南下北上,深入那些新生代産業工人的聚居區,和一些長年工作在流水線上的年輕人一起,聊聊他們的生活,聽聽他們的夢想。我們特意選擇了兩種經濟類型的地區,一個是民營經濟高度發達的福建,一個是外資相對密集的天津,意在通過這兩個小小的側面,為讀者提供一個觀察不同企業文化的視角。未必全面,但或可略見一斑。

  福建泉州,我國東南沿海的經濟重鎮、著名僑鄉,這裏聚集了近6萬家民營企業和190多萬外來打工者群體,而這樣一個巨無霸的産業規模之下,竟擁有一個相對和諧的勞資關係,不免引人探究。

  譚運各:10年時間先後在3家臺資鞋廠打工

  來自湖南衡陽的譚運各現在是泉州市鯉城區一家制鞋企業的工會主席,在擁有近500人的這家企業,他的身份算是相當顯赫。1992年,高中剛畢業的譚運各隨同打工湘軍一頭扎進了當時的鞋都——廣東南海,在隨後的10年時間,他先後在3家臺資鞋廠尋找自己的空間。
  “我記得那時的企業,實行的都是軍事化、半軍事化的管理,一個人從進廠開始就被固定為一個工種,就像‘一個蘿蔔一個坑’,從班長到組長到課長再到部門主管,這一路的升遷十分艱難,如果前面的人沒有動,後面的人就幾乎是永無出頭之日或者只能當工人。”譚運各回憶,在第一家企業他當了3年的組長,當了近兩年的課長後,感覺自己換個企業還會有發展空間,于是跳了槽。但在接下來的兩家企業,停留的時間一家比一家短。
  2003年,譚運各到了泉州,先是在泉州鯉城區火炬園的一家鞋服廠工作了3年左右,然後才進入現在的這家企業。他告訴記者:“在南海的10年和泉州的7年,感覺上有許多明顯的差異,泉州的企業對工人傾注了更多的關懷,在過去的4年中,企業給工人漲工資的幅度比較大,我現在所在企業2006年給工人的保底工資是1000元,2008年是1150元,今年則是1500元。廠區內還配建了歌舞娛樂廳、網吧和職工書屋等。”

  童飛:不喜歡企業經常在晚上或周末組織加班

  童飛與譚運各現在是同一家企業的工友,而童飛是生産線上靠計件取薪的工人,月薪2000元左右。可能是因為年齡和崗位的差異,他們關注的有所不同。“80後”的童飛雖然對一些泉州企業為工人提供娛樂設施的做法表示基本滿意,但他不喜歡企業經常在晚上或周末組織加班。如果整整一周不是上班就是加班,這會讓童飛感到生活無比乏味,在泉州打工的10年間,他為此不斷地“炒”老板換工廠。

  單坤:“我們離城市其實還很遠”

  21歲的貴州小夥子單坤在老家初中沒畢業就輟學,隨父母到泉州晉江打工。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剛進城拿到工資那會兒,特興奮。頭幾個月,花了很多錢買新衣服,把自己裝扮得像一個地地道道的城市人。但現實經常讓他開心不成。“有些城市人不願意和我們農民工打交道,感覺我們離城市其實還很遠。”單坤説,“這裏城市太小了,除了工廠就沒別的,還是想去更大的城市看看。”

  張國泉:“如果沒有文體活動來調劑,生活的壓抑將無法排解”

  來自江西樂平市樂港鎮港口村的張國泉現在泉州市民營企業——特步(中國)有限公司工作,今年是他在泉州打工的第5年。張國泉也曾在上海打過工,“在上海打工特別忙碌,每天吃完睡醒就要不停地工作。”張國泉説,“來泉州發現,許多企業為員工建有健身場地,跑步機、杠鈴等健身器械一應俱全。”
  “工作之余還能享受到體育生活,這是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張國泉説,“這裏的生活讓我在泉州找到一種歸屬感,也對這座城市有了一種責任感。”
  目前,泉州市外來工總數達到190多萬人,接近全市總人口數的1/4。調查顯示,泉州外來工以青壯年為主,16歲到35歲這一年齡段佔了78%。“如果沒有文體活動來調劑我們的生活,我們當中許多人面臨生活的壓抑將無法排解,這不僅會影響到企業員工隊伍的穩定,還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治安。”張國泉認為。

  邵峰:“11年的打工經歷告訴我,‘愛拼才會贏’”

  在泉州的11年打拼,如今戴在外來工邵峰頭上的“光環”很多,一路走來,他從一名普通外來員工成為“泉州十佳優秀外來工”、“十大外來工創業精英”。如今身為石獅雪峰廣告公司總經理的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事業。每年石獅開“兩會”,他都作為外來工代表列席,為保護外來工權益獻計獻策。他從心底感嘆:“我已經融入了泉州,這幾年來,感覺泉州的創業環境越來越好,我熱愛泉州這個第二故鄉。”
  展望未來,邵峰意氣風發:“11年的打工經歷告訴我,事在人為,用閩南一句歌詞來説,就是‘愛拼才會贏’。”

    天津的外資企業:生活有點單調

    作為我國作傳統工業基地、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天津一直是海內外資金青睞的投資目的地。截至2009年末,僅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累計就有136家企業在這裏投資了379個項目。産業的聚集帶來工人匯聚。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青開發區等地,了解這些年輕的新一代産業工人們的生活工作、所思所想。

    民營企業逐漸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

    泉州師范學院教授黃晉一認為,泉州民營經濟發達,民營企業對全市GDP的貢獻率佔到90%左右,而泉州的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企業文化,很大程度上也對現實有很大影響。

  相關稿件
中石油拋“橄欖枝” 民企自嘆不敢奢求 2010-05-26
劉永好:“新36條”堅定民企信心 2010-05-24
劉永好:天量信貸下 民企獲得融資不多 2010-05-20
[關注]黃光裕案:沉重的民企教科書 2010-05-20
民企有望分羹國儲油 2010-05-19